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生产习俗 > 商业习俗

阳烂侗族商业习俗

作者:龙建云 【字体:

  阳烂侗族村寨过去是人多田少的偏僻山区,交通不变,没有公路,没有水运,只有一条小河,从双江小镇可通到坪坦小街边的小木船,距离阳烂村三里多路,经济落后,自然条件差,人们基本上按自己所需求而进行经营种植、采集、饲养。只有小量余缺调济,多以借、兑换方式进行。山上大量木材无销路,人们需买的日用品,也只得到广西林溪小镇去买,还得翻山越岭二十多里路,林溪有一条小河,是广西、株江的发源地,小木船只能到林溪。湖南常德的大米只能运到坪坦街。广西的海盐及红、白沙糖也只能运到林溪。因此,坪坦运米到广西;林溪运盐、糖、茶、桐油到湖南,必须用人力肩挑越岭过“古马界”,这条人力交通运输大路,又要经过阳烂侗寨的村门口,这条路,也是阳烂侗民劳力运输的大动脉。所以,阳烂侗寨自然条件占绝对优势。其他距离较远一些的侗家兄弟也来到阳烂安家落户进行搞肩挑运输。如本村的杨建公公杨光成,1945年从背双(岭冲)到阳烂来安家,专在坪坦至林溪这条路之间作挑担生意,供养全家生活。所以坪坦至林溪这条路是湖南与广西的货商流通大路,是货运大动脉。好行善办事积功积德的侗族村寨人们,在坪坦至林溪20里左右的路程,就建有横跨溪河的风雨桥九座,风雨凉亭22个,都供给行路挑担的民工乘凉避雨,有的还在桥上和凉亭中挂起许多免费草鞋,供给行路运货的人们接替穿戴,有的老人专从家里烧起茶水和井泉水供来往的人们解渴,整条路程都铺起河卵石的花街路和青石板路,人们起早摸黑为两省货运穿流不息的肩挑运输,争点运费来供全家支用。湖南宝庆人的货郎担,常常摇着货郎鼓,“鼓罗鼓罗”地走村串寨,口喊“卖糖报、卖洋火卖针线、通线换鸭毛罗”叫卖声。他们卖些小百货,往往吸着一大帮男女老幼、针线、火柴、灯草等小商品,是他们的行销货,灯草、丝线多换点大米,每筒米一盒针或一小撮有色丝线等价交换。但是,有些人灵活一点,从林溪买几十斤食盐,挑到杉木桥、溪口等地去搞点盐换鸡,鸡换盐的小生意,换来的鸡又挑过广西林溪去换点白沙糖或食盐,又挑到其他地方搞些等价交换的小买卖。在民国时期(1942),阳烂村寨的龙必飞、龙八宗二户,在坪坦街上与别人合伙做点陈业号盐铺,但没做多久而消声匿迹。但在坪坦小街上,从广东来做生意小买卖的陈一龙、黄德安等几户,办点日杂货店兼营大米食盐等算是较大的商店,他们从外地进货的日杂洋货,在这偏僻的侗家山寨比较红火,补缺了落后的生活习俗。解放后,国家设有木材、农副产品收购站,大宗农副产品和山药土特产均由国家统一收购,人们开始有经商习惯。除有国营商店及供销社外,村寨都设有苦干个代销店,群众购买日用品甚是方便。近年来,农副产品也随之发展,有豆腐房、卖摊点、猪肉、鸡、鸭、鱼等随时都可买到,前几年在坪坦河边建立了赶场棚,定为农历逢“二、七”是赶集日,每天赶集日,坪坦乡的12个侗家山寨,黄土、垅城二个乡以及广西林溪乡(高友、高秀)侗村近万人,都集中到坪坦场来买卖农村日用吊,互通有无。 

来源:《古侗烂阳风俗》
日期:2006-08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