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是白族地域的方言俗语,别的地方称“赶集”或“赶墟”。在湖南白族聚居地,传统集市的布局,大体上每方圆十五里自然形成一个集贸市场。因为白族同胞信奉本主,故聚居的村庄都有各自的本主,凡逢本主神的生日或祭期都被约定为本主会期。场期的选定,一般都要与本主会期一致。例如距县城较近,又处桑植大庸、慈利交通要道的瑞塔铺集镇,这里的本主会期是六月初六日,便决定以农历每月的初三、六、九日作为赶场日期,深受各族同胞的欢迎,并较长时间地沿袭下来。洪家关白族乡集镇人口集中,号称是古代桑植六关之首,这里的本主庙会是六月廿一日,便决定初一、四、七日为赶场期。白族聚居的双溪桥,其地介于瑞塔铺与洪家关之间,赶场日也定于两者之间的初二、五、八日。这样既方便了群众,也有利于商人按邻近场期流动循环经营。继而梅家桥、马合口、官地坪、淋溪河、走马坪、叶家桥、空壳树等市场都陆续建立起来了。每逢赶场那天,远近客商便带着南杂百货、布匹副食等赶来摆摊设点,吆喝兜售;附近小贩也将肉类、地方小吃等摆弄得色香味俱全,招呼顾客光临;算命卜卦者、测字抽彩头的无不讲得津津乐道、口沫四溅;一些老人、闲人也聚集在一块打牌下棋;附近的老乡挑着或背着各种粮食、土特产、野味、家禽家畜等赶来销售,并买回一些生活生产必需品;姑娘们也趁赶场日赶来凑热闹,买些针线或布料;儿童更是兴致勃勃,他们不但看热闹,更重要的还要小吃点饱饱口福。
所以,赶场的人是男女老幼、工农商学各种人都有,少则数千,多至上万,可算是人山人海,将一个农村的小市场挤得水泄不通,格外热闹。特别是白族男女头上的白头巾,给人头攒动的市场平添了一道白云浮动的风景线。(谷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