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生活习俗 > 居住习俗

苗族民居概述

作者:梁远邦 【字体:

湘西苗族的村寨大都在高山上、深谷中,这从苗语称村寨为“高壤”可以得知。“高”,苗语义为山;“壤”,苗语义为谷。这种地方自然环境虽然优美,但生产生活条件甚是恶劣。川屈原在《涉江》里写他经过泸溪对所见的景象“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来描述苗族人民的居住环境是十分恰当的

 

在清代“改土归流”以前,苗族人民均以氏族聚居,现存的许多叫石家冲、龙家寨、廖家桥、吴家湾、麻家坳的寨名,就是当时同姓同宗同族为一寨的最好证明。“改土归流”后,汉族移民,杂居苗地,才出现一村一寨有多个姓氏的情况。

 

苗语称房屋为“堡”(pl44】),由此推想最初的苗族民居当是以土石为建材垒砌而成的城堡式建筑物。直至现在,花垣、风凰县境的苗寨尚有以土为墙、以石板为瓦的房屋建筑,可算是一种古风的传承。后来才逐渐出现以木杈搭架,川茅草、杉皮和稻草盖顶的茅屋,俗称“狗向火式”。再后来,又与时俱进地建造了五柱六瓜、五柱八瓜、三柱六瓜、三柱四瓜或三柱无瓜为一栋的瓦屋。就其间数而言,有一间、二间、三间、四间、五间、六间、七间为一栋者。其中以四排三间五柱八瓜的瓦屋为最普遍,并常常附设厢房或偏厦。

 

屋内布置以用途而论,可分为卧屋、火床、堂屋、灶房、杂物房、猪圈和牛栏等。以三间正屋配两间厢房为例,正屋正中一间为堂屋,可在靠后的地方装一间卧房,其余则空着,以备办事之用。以屋向靠右的一间为火床(苗语称“仡宗”),扎地楼以防潮,设正方形火塘。火塘后必装一间卧室,是主人的正卧室,一般不能让外人入寝。火塘前方摆桌椅,供就餐用。火塘的右边为“杭果”,意为祖先神位之所在,来客和女性及小孩不能坐此方位。火塘里放有一个铸铁三脚架,用做煮饭、炒菜时架鼎罐和锅子川。这个三脚架是火神的化身,绝对禁止用脚踩踏,若有违者,轻则遭受责骂,重则结下冤仇。火塘上方,从楼枕吊下一木炕,供熏烤湿物之用。堂屋的左边一间,靠前的地方为灶台,靠后的地方为谷仓。厢房两间中的一间多为磨、碓房,另一间则为猪、牛栏和灰塘。也有些殷实人家,除三间正屋和两间厢房外,还另搭偏厦做猪、牛栏和杂物房。堂屋里的两根中柱上挂有吃牛祭祖后留下的一对对水牛角,挂的对数越多就越显得富贵荣华。

 

苗族住房的建造,其正屋的朝向不怎么讲究,坐北朝南虽为首选,但坐南朝北、坐东朝西或坐西朝东者都有,完全以地形地势而决定。但却十分讲究楼门的朝向,所谓“千斤楼门四两屋”,说的就是这一特有的观念。楼门就是院墙门,苗语叫“住垂”,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把屋箍紧的门。一家人能否团结奋斗,兴旺发达,个靠这个楼门。故在正屋起好之后,必须另择吉日,请风水先生勘定楼门朝向,方可动工。

 

苗族的房屋最富特色的是所谓“吞口屋”。吞口屋,就是在大门前留有一个有如当今阳台式的空坪,供雨雪天气作户外活动之用,也是让燕子筑巢免受风雨的地方。形如一个倒写的“凹”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苗族民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但修建了大量的传统木瓦房,而且建起了现代化程度较高、装饰精美的小洋楼。

来源:《可爱的湘西——土家族苗族民族特点》
日期:2005-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