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建筑风格
民族的建筑风格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特色。民族建筑离不开地理位置的支撑。本集内容,继续为您介绍湖南瑶族建筑。瑶族的建筑类型独特鲜明,首先为您介绍的是“千个柱头下地”的房子。
旧时瑶人过山耕种谋生,食尽一山又一山,生活极其困苦。一般三五年内又得移往别处谋生,生活无定处,这样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建永久性的住宅。因此,住宅建筑极为简易。最简单的住宅叫做“千个柱头下地”的房子。瑶语叫“寮”。这是一种用杉木条支撑起来的木棚屋,呈“人”字形,柱子下端埋在土里,柱子与柱子之间插上一排排的小杉槁以及小杂木为墙壁,屋面盖杉木皮或芒草,也分卧室、堂屋,壁上不开小窗。因为这千根柱头处处是空隙,处处透光,八面来风,因此瑶人把这种住房形容为“千个柱头下地,万盏明灯”。
除了简单的住宅“寮”,吊脚楼是瑶族的另一种普遍的建筑。
瑶家另一种住房是吊脚楼式的。吊脚楼是瑶人居室中的一个特色建筑。瑶人住在大山上,村寨依据山势而建。选择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开辟屋场地,但山坡土坚岩硬,开出的屋场地仍然窄小,为了住宅宽一些,就想方设法在屋场地外的坡上支木架梁造另一半房屋,二者合为一个整体。这种房子一半着地,一半架楼,这就是瑶家的“吊脚楼”。“吊脚楼”壁上开小窗,人居其中,春来时楼内干爽,盛夏时,山风带着林荫山泉的凉意徐徐送入楼中,晚饭后全家人坐在楼中廊上纳凉,似入云端仙境,住起来实在舒适。
瑶族建筑除了住房之外,另一鲜明的建筑便是瑶族的木拱桥了。
万里瑶山,千沟万壑,瑶族同胞分山而居,沟河阻隔,交通不便。为方便生产生活,瑶族人民根据山形地势,建造了结实坚固、经济耐用的木拱桥。
建造木拱桥,先选条杆好、大头直径20~ 30厘米、长15~20米的杉圆木,每边河岸各放5根,选两岸石头坚硬处各凿5个斜向上方约45度的石洞,将这5根树蔸子插于洞中,树尾斜向上伸至河中。在河中扎一临时支架,两边的树尾在河支架处互相交错,在交错的杉木中填入小圆条或木板以铺平桥面,上好“夹码”,然后抽去河中支架,木桥就拱在河面上了。其“夹码”由4根各长2米的圆杉木组成,竖在桥上的2根下端凿榫眼,上端做桥面栏杆的柱子,横的2根做榫头,将桥面拴拢之后在榫眼中加木尖,扎紧,木拱桥就架好了,若遇河面过宽,两边的树尾不能交错时,则要加添桥拱,将长的圆木条并入这5根大杉木之中,使其连接两边的树尾并相互交错,上好“夹码”成为宽跨度的木拱桥。
有河滩的地方,则在河滩建好桥墩,再在墩上构筑木拱,由桥墩至路面加一引桥,这样加了引桥的木拱桥就显得更加壮观。
瑶族建筑的居所一般依山傍水,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村落布局,借用自然景观来装饰建筑,和大自然融为一体,非常富有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是我们中华民族建筑的瑰宝之一。
来源:《湖南瑶族风情》
日期:2009
日期:200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