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宗教祭祀内容
解钱
土家族古老的祭祀仪式,又称“盖钱”。土家人自古不忘祖先的恩德,每到丰收年成,就请“梯玛”前来为去世的祖先“解钱”。选择农历八月十五日以后的一个吉日,请“梯玛”做一天一晚或两天两晚的祭祀活动。“梯玛”穿上八副罗裙,头戴凤冠,左手拿八宝铜铃,右手持铁制司刀,边舞边跳,表演起堂、请兵、偿兵、解家先钱、上马、跳马、下马、清水等追悼先人的动作。每做一堂神,都要烧一阵香纸。做一次“解钱”祭祀仪式,富者要杀猪杀羊,一般也要杀鸡应酬。这一祭仪在新中国成立后已不复存在。(彭继宽)
求子
土家族古老的祭祀仪式。土家壮年夫妇婚后几年没有生育,即请土老司前来做求子祭祀活动。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之间进行。具体从下午太阳下山开始到次日或第三日下午结束。由土老司请神、唱神歌、舞司刀、摇铜铃,到天亮前夕,“梯玛”从怀中取出一个用糯米糍粑做成的“孩儿”,挑着“金担”、“银担”过独木桥,穿过黑岩洞走到主人火塘边,表示儿子已经求到,送给主人抚养。做一堂求子仪式,富者要杀猪杀羊,一般也要杀鸡祭祀,并给土老司一定的酬谢。这种祭仪在新中国诞生后已消失。(彭继宽)
渡关
土家人为小孩治病驱鬼的一种古老祭祀仪式。过去土家人认为,小孩出生到成年之前,会遇到许多难关阻挠,如患高坡煞、水关、火关、树关、白虎关、山神草鬼关等。当小孩受到某种惊吓之后,感到心神不安,身体虚弱,就得请土老司“渡关”,用一天一晚时间做“渡关”仪式,请神驱鬼,表演法术,渡过各种难关。“渡关”与“踩桥”仪式接着进行,做完“渡关”后,即做“踩桥”,大人抱着小孩,由土老司引路,从一座由彩色纸扎成的花桥上经过。过桥之后,表示小孩已平安过关。这一仪式到新中国建立后已消失。(彭继宽)
搭子孙桥
土家族求子的仪式之一。土家人因婚不育,便求巫占卜,若卜为鬼挖断了子孙路,使送子娘娘走不过来,得请土老司作法驱鬼搭桥。土老司在村外的荒野古路断裂处,提鸡遣煞,砍杉树枝四根,包上红布作桥桩,钉子路断裂两端,一端为两根;桩中再架杉树枝四根,俗称“搭子孙桥”,桥桩滴上鸡血,使鬼怪不敢沾边,桥不发生断裂,让送子娘娘从桥上走过,将子孙送到家里。这一祭祀活动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已经消失。(杨吕鑫)
打胎
土家族为小孩除病消灾而采用的一种祭祀仪式。不满十二岁的小孩,遇到饮食不振,身体瘦弱,面黄肌瘦或消化不良时,便认为是小孩走了胎,有胎神作祟,于是便请土老司或会打胎的人“打胎”。其作法,拿一鸟铳,内装火药,将小孩的头发剪下几根,加上剪下的几片指甲,装入鸟铳管内,当烧香纸祭祀完之后,一人将一个鸡蛋投向西方,接着用鸟铳向西方鸣上一枪。据称这样能赶走胎神胎鬼,使病孩恢复健康。小孩胎病一般分为猴胎、马胎、狗胎、猫胎等,以猴胎最为严重。打过胎的小孩,脖子上均缠有用丝线吊着的古钱币,脚手还捆有细线,钱币及丝线均不能随意撕掉,要让其自行脱落。这一祭俗在新中国诞生后已不复存在。(彭继宽)
祭白虎
土家族古老的祭仪。鄂西部分地区的土家族以白虎为图腾崇拜,将白虎作为祖先神加以信奉。因地域不同,白虎又分为两大类,即“坐堂白虎”和“行堂白虎”(又称“过堂白虎”)。“坐堂白虎”为家神,必祭之。鄂西长阳、巴东等地相传,巴人祖先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由此在古代产生了杀人祭祀风俗,称“还人头愿”。后因视人祭过于残忍,就改为以牛祭祀,俗称“还牛头愿”。但在端上牛头或猪头祭祀时,土老司仍用杀猪刀在自己头上画道血口,俗称“歼头”,象征人头血祭。并将血滴于长串纸钱上,挂于神堂。祭祀者还用猪血相互对画额头,画出道道血痕,称为“开血口”,象征人头血祭。这样祭祀,祖神才会显灵。这种祭仪消失很早。(杨昌鑫)
赶白虎
土家族古老的祭仪相传湘西土家族地区“过堂白虎”是一种邪神,不坐床,它专门兴灾降祸,上家人必赶之。民间相传,“过堂白虎”专门残害土王子孙后代。凡婴儿降生,男孩三天内、女孩七天内,须备牲礼,请土老司作法驱赶白虎,否则小孩会受残害。土家人认为,小孩睡梦中惊哭尖叫,口吐白沫,浑身痉挛,则为白虎所冒。土老司驱赶时,在门外插一竹竿,竹竿上挂一只公鸡,烧香敬酒,手执桃树叶满屋乱打,并撒以五谷,听到屋外公鸡大叫一声时,标志着“过堂白虎”已被赶走。平常在小孩睡的摇篮内,放上锄头、剪刀、柴刀、火钳等物,镇伏白虎,以祈小孩不受白虎所害,易养成人。(杨昌鑫)
傩祭
土家族及其他民族一种大型祭祀活动。它以禳鬼和酬神为基本内容,以假面模拟表演为主要形式。整个傩坛祭祀有“八小坛”、“四大坛”。“开坛”、“发文”、“立楼”、“搭桥”为“四小坛”,这是傩坛祭祀中最基本的程式,一般不得减少。而“八小坛”要根据“冲傩”(禳鬼)或“还愿”(酬神)的需要而增减,大体上有“领牲”、“上熟”、“参灶”、“招魂”、“祭船”、“判卦”、“和坛”、“投表”、“清册”、“送神”、“游傩”等。完成这些仪式,时间可长可短,最短为一天一夜,最长达十天半月。傩坛仪式庞杂而神秘,它是土老司同鬼神打交道的必具程序。通过这一程序,可请天界八方神灵下凡为人间解脱苦难,驱赶邪魔。如“开坛”请神时,土老司们小心翼翼地把各方之神如“上参玉皇张大帝”、“下参地府十阎君”、“中参中曹仁圣祖”、“内参、外参两旁神”请来。其他诸如土家族的祖先神(土王神、八部大神)、生产生活神(四官神、土地神、傩神)等也请来。只有“三迎三请”、“安神正座”,各方之神才能“火速领兵到傩坛”。此程序中,伴之以诀法手法制造神秘的气氛。土家族傩坛在设坛祈祷与供斋酬神的祭祀过程中,还要穿插傩戏及惊险的法术表演,以加强祭祀气氛和祭祀效能。(田永红)
回神遣煞
土家族婚嫁习俗中驱邪逐鬼的祭祀仪式。新娘花轿抬至男家门外,土老司拦轿祭祀,手提雄鸡,用口咬断鸡冠,作法画符,将鸡血淋洒花轿四周,驱遣同路跟随的邪神邪鬼。然后揭开窗帘,新娘出轿,俗称“遣煞启轿”。新娘跨出轿门,立即撑伞遮住,不准见日月星光,俗称“金钟罩邪”。土老司手执一白茅蜡叶,中夹爆竹,点燃后在新娘面前熏烧,俗称“烧四眼”。相传“四眼”是对怀孕妇女的污称。若孕妇看见了新娘就会带来邪煞,故须作法熏烧。新娘跨进门槛时,土老司又在门槛前摆了“七星灯”,即用竹筛装上七块豆腐,每块豆腐上插一支点燃的蜡烛,或用小酒杯盛清油点七盏清油灯也可,让新娘从上面跨过,俗称“跨七星灯”。传说七星灯是祭请天上七姐妹降临,护送新娘到婆家。新娘跨过后,土老司将灯置于新娘床下,预示夫妻白头偕老、儿孙满堂。这套祭祀仪式称为“回神遣煞”。新中国成立后,已不再沿袭。(杨昌鑫)
安床
土家族婚嫁习俗中的祭祀仪式。土家人结婚,都要请木匠制作结婚新床。在为新娘安装新床时,要由木匠举行“安床”仪式,祭请鲁班师傅,给婚床祝福降瑞,使新婚夫妇恩爱情深、夫妇生活和谐甜蜜、早生贵子。木匠在举行“安床”仪典时,诵念“赞床词”(又称“溜床词”)曰:“伏羲传了人烟事,又传一张葫芦床。鲤鱼有塘好撒子,夫妻同床配鸳鸯。瓜瓞绵延发千秋,床上春情子孙旺。”这一祭俗在新中国建立后已自行消失。(杨昌鑫)
喊魂
土家族古老的育子祭祀仪式,又称为“喊吓”。凡未满童限的小孩,身体瘦弱、不思饮食,或梦中尖叫、惊恐不安,便认为出门时遭到猛兽袭击,或雷电恐吓,使之魂丢魄散,病体难愈。于是须请土老司作法喊魂。法事分三堂:一是去庵堂请和尚,敬香祈神“疏吓”,意为疏通道路,知魂丢失在何方。二是“吊胎”,土老司用五根红绿丝线,施法捆于病孩手腕脚腕,意为不让胎气再度走失,俗称“吊胎”。三是喊魂,在夜深人静时,由病孩母亲或兄弟姐妹一人,至魂魄丢失方向的河边、桥头、井旁等地烧香奠酒泼水饭于地,祭祀神灵,边祭边喊三声病孩名字:“××,快回来呀!”喊毕,病孩母亲回头呼问家人:“××儿,回来了吗?”家人随声答应:“回来了!回来了!”连声不断答呼,直至母亲走到病孩床前。这一祭俗流传宽广。但新中国成立后未经禁令,也自然消失。(杨昌鑫)
扛旱龙船
土家族祭祀傩神的宗教活动。土家族祭傩,大傩则请土老司在家堂中举行“跳傩”,唱傩歌傩戏,三天三夜,非常隆重;小傩则是扛旱龙船,又称“干龙船”,即由土老司用木头做只类似碗柜的小船,上台放傩公傩娘像,下仓放锣鼓和其他道具,四周挂红披彩,象征古代洪水泛滥,傩氏兄妹坐葫芦飘荡,俗称“旱龙船”。土老司将船背至肩上,串乡走寨,登门游船。到各家后,敲锣打鼓,唱祭傩歌,叙述人类来源,到最后祝贺主人多子多福、四季发财,求得主人为傩神敬酒披彩,丢红包或送白米、糍粑等给土老司。如若主人家小孩多病难养,就将小孩一套衣服寄放于“旱龙船”里,随船周游百家,并由傩神代为抚养。这一祭祀活动在新中国建立初已经消失。(杨昌鑫)
招魂
土家族古老的丧葬仪典。死者安葬三天后,家属请土老司举行招魂回家仪式。不过未成年死者和外地死者不举行招魂祭祀。招魂法事在黄昏举行。土老司在丧家门外,持上死者生前用的帐子,内放洗澡盆、澡巾及衣裤、鞋袜、头帕等物。盆内盛着热水,预备给死者魂魄洗浴之用。然后到死者墓地的路上,作法事召唤死者魂归家门,让其在帐内洗浴,以清洁身子进屋,以便在神堂祖宗排位。土老司从神堂香炉中取出安祭祖先的名单帖,将死者名字写下再放入香炉里,念咒作法,家属磕头作揖,烧香奠酒,表示将魂招回安好。这一祭俗当今虽以新的丧葬习俗出现,但旧的招魂过程已不复存在。(杨昌鑫)
谢坟
土家族丧葬中的祭祀仪式。土家人在清明节时,须请土老司给新葬未满三年之墓作法事,安祭地脉龙神,使亡灵得以安息,俗称“谢坟”。其作法是:土老司在墓前祭以斋粑豆腐,五供糖食。墓顶戳一小洞,灌上朱砂、茶叶、大米;插上红绿黄白紫五彩纸剪的占钱,俗称“挂钱”。传说,新墓要连谢三年,方得地脉龙神的灵气,坟墓就能生出瑞气,保护子孙兴旺、荣华富贵。(杨昌鑫)
烧封包
土家族祭祖的一种宗教仪式。凡到农历七月十五晚上,家境稍好的人家,为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要请来土老司举行烧包仪式。其作法是:用牛皮纸做成许多大纸袋,俗称“封包”,内装若干纸钱和五谷粮食,封面上写明每个已故祖先和亲友的姓名,每人写上一包,然后将口封紧,待土老司做完法事、念完每个亡人姓名之后,将所有“封包”一齐烧掉,以示活着的人向家神野鬼送去了钱财。“烧封包”在丧葬仪式当中也要举行,放火烧燃之后,送葬的三眼火炮爆竹一齐鸣放,丧者亲属妇女在旁边啼哭,气氛十分悲壮。这一祭俗在现今改革开放时期又有复活。(彭继宽)
放马脚
又称甲马或马脚,土家族古老的驱邪祭仪。过去湘西土家族地区,如遇人疯癫,便请土老司接龙王三神祭之。祭时,土老司徒弟做兵马,土老司打鼓敲锣,并表演栽跟斗,徒弟也跟着学做。若有青年人在场,也加入其中表演。待表演者众人都成疯疯癫癫时,就开始对话,徒弟或旁观者问话,问死人何处去了,土老司回答:“已上一庭。”做法事时,土老司及徒弟可以在村子里随便乱跑,同时还要挖土,挖到什么就吃什么。这一祭仪在新中国建立后已不存在。(彭继宽)
求雨
土家族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土家族地区一遇天旱,群众就会聚起来,出钱出米,请土老司举行求雨祭龙仪式。一般作法是聚众挖棵大树,视树为龙,以为祭之即会下雨。这在川东地区尤为盛行。龙山县咱果乡一带,就有到桥底下挖柳树求雨的习俗。徐心余在《蜀游闻见录》一书中对酉水地区这一习俗记载曰:“(秀山)石堤厘局下游三里余,有所谓神木者,在滩下浅水中,不知几经寒暑矣。据云每逢苦旱,四乡农民,聚众千余人,用粗索尽力拖之,如能拖动,雨即可倾盆而下,否则雨不至也,故居人以神木称之。”沿溪河居住的土家人还有“吃鱼”求雨之习俗,认为鱼虾是龙神,放药于溪河“闹鱼”,将鱼儿晕翻水面,趁此捕食,龙神就会怜悯自己子孙而降雨。相传闹鱼人越多,声势越大,惊天动地,龙王就越不安而答应下雨。以上求雨作法,在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科学的不断进步,已不再施行。(彭继宽)
祭风神
又称“祭土神”,属流行于黔东北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宗教风俗祭仪。道光《思南府续志》载:“翻江则于六月六日,祭风神,或曰丰神,多以杨姓主其事,届日椎牛烹羔鸡鹅鱼肉五牲必俱。跪拜仪节,回与常殊,设诸旗于广场,曰大白小白,拜舞其前,士女倾城往观。”祭风神分大祭和小祭,大祭为十二年一次,并杀牛及七十二牲,规模宏大;小祭杀五牲,规模较小。祭祀地点,选择适当地方,建立寺庙,庙内正殿设立祭坛。堂前必有一大枫树,称为“神树”;坛上供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四个神位。坛前摆上供食之后,土老司前往灶前起神,灶前有一人执锅铲铲锅,一人舂擂钵,两种响声以示雷雨来临。土老司起神完后,便回到坛前作“缀神”表演,即坛前两旁各立十二人,每人头戴斗笠,两手合十举在胸前,一列前一人打鼓、一列前一人敲锣指挥,众人合手弯腰,听从锣鼓,分别向左右各举手三次,并边歌边舞,左右来回表演。“缀神”完毕便进行“竖旗”,即土老司在坛前作法之后,两旁众人将绑上旗帜的两根旗杆竖立到风神堡上,待天下雨之后才能倒旗。最后一道法事为杀牲,几个头人将牛用酒灌醉,牛角牛尾挂上火炮,祭祀毕,将牛及七十二牲赶到堡上神树前,等时辰一至,先将牛身上火炮点燃,使牛围着风神树转上一圈,让其乱跑。杀牛人抹花脸,穿短衣,手执大刀在牛必经之地将牛砍倒,并跳下河躲避,称之为“掩杀”。随后才杀七十二牲。法事结束后,将牛肉及七十二牲合煮成稀饭,由各寨头人领给众人分吃。土家人认为,多吃此稀饭就能年年吃上饱饭,反之就会挨饿。此种祭俗至今还在黔东北少数土家族地区保留。土家人认为祭风神能消除旱涝灾害,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彭继宽)
日期: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