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巫傩文化的鉴别
苗教与客教是苗族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十六堂、后者二十堂的祭祀仪式合称为三十六堂神鬼。如果将每一堂的分支统计入内,则共计七十二堂。《永绥厅志》“苗峒”卷亦称:
综计苗乡应祭之鬼共七十余堂……度关、架桥、断猖、送药王、木包鬼以上数种,祭师皆用汉语咒祝。吃猪、吃牛、祭雷鬼、解力鬼……祭师用苗语咒祝。
以上客、苗两教的祭师分别用汉语、苗语进行咒祝,所以厅志编撰者张宏勋以咒祝之客语、苗语将上述各堂仪式分为两类:前者属客教类,后者属苗教类。
除了用语言区分类别,还可从所祭之大神、祖师、祭师、祭坛、祭祀用的法服、法器等方面进行鉴别。
大神
苗祀祭祀苗族大神,而不祭祀客神。如“吃猪”祭蚩尤夫妇,“椎牛”主祭盘瓠、祭柳斗、柳庆,“祭雷鬼”主祭帕郎索戎、宁郎索度。客祀祭祀之神既有苗神,如巴奴奶奴、天王、麻阳鬼、滚公、楼公楼婆,亦有客神客鬼,如鲁班、恶客鬼。客师搬请的大神中,亦有苗汉民众共同敬奉的神祇,如雷公、阎王等。
祖师
苗族的苗教掌坛师苗老司所搬请的是启教祖师阿濮仡楼芈和苗籍大师前代子公、后代子不等。苗族的客教掌坛师客老司搬请的有太上老君,启教祖师有张赵二郎、花莲姊妹。祭师请师咒中“三千苗师,三百客师”,皆为概数,不具师名。搬请客师的原因似与近代——苗族客祀中杂有客、苗神祇有关。
祭师
苗族苗教担任主祭的法师称为苗老司,苗语叫“巴代熊”;苗族客教担任主祭的法师称为客老司,苗族叫“巴代扎”。主要法事由他们自己担任,一般法事则由其他帮师代替。技艺生疏者不能充任。苗、客两教的祭师都必须是苗籍从业者。
祭坛
苗教的祭坛(或称法坛)只有文坛,其法器由三条绺巾组成,无汉字标识,供设在祖神位左地楼室中柱下方。客教的祭坛由祖师牌位和兵马坛组成。祖师牌位设在家先的神龛上(称为上坛),以汉字标写神位,如“奉敕上司三十三天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之神位”。兵马坛设在神龛右下方靠地脚枋处,称为下坛。横楣书上“骑虎神坛”,正中牌位书有“下坛南郊大王北郊天子神位”。兼习苗、客两教的则设文武两坛。
法服
20世纪50年代以前,苗教的法服均为黑色或深蓝色,戴马尾编织的“阴纱帽”。而今有特定法服,有则穿戴,无则着便装。客教法服比较讲究,除了穿红色的法袍,还须戴五岳法冠。冠分五瓣,中间三瓣为三清,两边着黑法服者为苗教祖师阿濮仡偻芈,着红法服者为客教祖师张赵二郎。
法器
苗教法器有:竹柝、铜铃、骨筶。(其三条绺巾只用于请神搬师、隐身藏魂,不作其他施法用。)客教法器有绺巾、司刀、牛角、竹筶、令牌、手牌、马鞭、老君印等。
日期: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