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宗教信仰

苗族椎牛祭仪式的过程与结构

作者:张子伟 【字体:

第一堂法事“敬雷神”,苗语为“不车索”,直译为“开雷公门”。掌坛师头包黑丝帕,摆开七个雷公兄弟的酒具。他一边作“封禁”、“藏身”、“请祖师”(图2-2)等法事,一边向香炉投放檀木块。一位帮师在香炉边念咒挽诀,另一帮师捧提绺(祖师神位)诵咒。他将绺巾折合后复展开,如此三遍。送祭品上天,则由掌坛师领前,帮师随后,或摇铜铃,或敲竹柝,或捧供器,逆时针绕神坛三周,轻声而舒缓地诵着咒语。到了土地关、祖宗关和雷公门前,均停在神坛的正前方,向土地、祖先或雷公禀呈相关事宜。

这堂法事主祀雷公,因而有介绍雷公身世的仪式。所谓“抵达天庭”,只在雷门之外同雷公打交道,如请雷公(索戎索度)下凡到户主家接受供奉等。帮手吹响三声法号,表示雷公降临。其位置安排在农户靠左边的阶檐前“松傩比崩”(苗语)之处。田野公祭则安排在神桌一侧。呈牲、上熟,级别为三呈三献和九呈九献。民俗学家考证,索,即雷神,为炎帝,尚红色,故又称为赤帝;戎,犬戎,即蚩尤,殁后被封为水神龙王,故称为“戎”。这两位五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被苗族人民奉为尊神,并认为他俩是七兄弟中的大哥二哥,蚩尤为兄长。在神坛上摆的七个祭碗,按七兄弟之长幼排列。其法事主要为祭祀“雷神”而设立。椎牛主祭天神为大列,苗族饲牛祖先,有的地方称他为柳斗、柳庆。连用“赎名”和“倒神坛”(或称“倒鸡鼓”)两堂法事先后敬奉这对至尊天神夫妇,且采用九献大礼——苗族最隆重的敬神礼节。

 

第二堂法事“吃猪”,属户外祭祀。祭坛设在千田坪的西北边,一张供桌被称为“祝戎神桌”。祭祀的祖神为“拔朗祝戎,尼朗祝共”(意即女中最长的,男中最老的祖先),故需请一男一女扮一对夫妻神“坐猪”。桌上陈列着供碗、酒肉。供肉成串,按等量穿起,悬挂在供桌上方之横竹竿上。竿上还挂着八条毛巾,其中四条表示当初仪式用的两匹苗族家绩布和两匹客布(蜀布)。坪之东南角植一花柱,高约两公尺,祭猪一头,系于柱下。苗祭师按程序进行布坛、请神、封境、上供、对索话、打猪、送神等法事(详见第三章“苗族吃猪”)。

 

第三堂法事敬家祖,即祭本家祖宗,苗语叫“细向”。神位设在苗户火塘左、中柱下方叫“夯各”之处。供桌摆在中柱前的地板上。桌上仅放一小型簸箕,上盖一个用十五斤糯米打制而成的大糯米粑;一个留有五官的猪头;三个供碗铺放成品字形。使用的牛纸(苗语称“刀业”)须剪为两座,每座需纸一百条。这种祭祀形式为苗家最隆重的一种。

 

此段时间,舅方的客人已结队赶到。大舅爷、二舅爷、三舅爷、四舅爷每人以一段红布斜挂在身上。舅方的亲友挑着一担担礼品,用红纸剪扎图案、花纹覆盖其上,这些礼品大多是大米、谷子、玉米、黄豆等粮食,其礼金则铺展在一个个用红纸垫底的木盘上。场口用一匹红布将主、客两方隔开,主居内,客在外。阵营庞大的舅辈亲人数约五六十人,参加跳鼓的一群年轻漂亮的盛装苗女鱼贯而入,十分引人注目。他们都被拦在仪式场外,双方请来的歌师在此唱“拦门歌”。先盘答椎牛的根源,再唱民族历史、民族英雄、民间故事、礼仪习俗等等。主方先问,客方后答,一旦答错,罚酒一碗。罚酒先由唱输的歌师饮下,过了量可由他人代饮。双方歌师为展示本寨一方的歌才与阵容,大都提前个把月在家里进行鼓歌培训,称为“醒鼓”。舅方歌师唱赢了或是双方声嘶歌尽,户主房族始将红布撤去,把贵宾迎入仪式场内。凡是客人都将喝到敬酒一碗。1998年,法国东方博物馆馆长班巴诺应邀赴花垣县排碧乡四新村考察“椎牛祭”,在场口外喝拦门酒,接受款待。

 

这堂法事的观众参赛踊跃,情绪高涨。村民们从小就受到山歌的熏陶,对赛歌持有很浓的兴趣。

第四堂法事为“赎名”。还了神愿,意味着偿还了神账,赎回了欠债的名声,故称“赎名”,被当作重要法事来做。神坛的铁锅上,撤去了穿着素朴的本家祖宗像,换上一位骑着高头大马,打着雨伞,服饰豪华的柳斗、柳庆。祭师吟唱着上熟的神歌请神,帮师们忙着往神桌上方的“肉岭”上挂着串串肉。每块猪肉约有巴掌大小,厚约二至三公分,前后两条横岭各挂九串,共十八串。本堂法事中的祭肉是全堂法事中最多的。这堂法事的高潮在跳鼓,或叫踩鼓,苗语谓之“独乐”。掌坛祭师引着鼓歌手和男女参祭者环绕两张桌拼成的神坛,踩鼓唱歌。十余面鼓围着柳斗、柳庆摆上,苗族青年男女三人一组击鼓起舞。他们先跟着祭师跳降神舞,或徒手击鼓,或八槌转身,或七鼓绕环,表现祖神降临的仪态。然后赛以《仙女近鼓》、《背剑》、《细摆》、《转摆》等舞。娱神舞则随参赛人自由发挥,祭师等退场歇息。生产舞蹈比较风趣,如《耙田》、《打谷》、《扯炉》、《打铁》、《挽纱》、《织布》等,最让人捧腹的是《猴儿舞》。

 

其间安排了抢粑粑、抹黑锅烟等交谊活动。男女可随意将预备在手中的锅烟子抹在情侣或者所喜欢的对方脸上。舅爷们常常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第五堂法事为“调神坛”。这是为迎请柳斗、柳庆的夫人专设的一堂,只调换神坛的几张桌子排列顺序,其法事程序与内容完全重复前一堂。

 

第六堂为“镖牛”。这是关键性的一堂法事,围观者特别多。苗祭师率众人入场,长杆木号公母一对为前导,祭师左手摇铃,右手持筶,二帮师敲竹柝,举牛纸随其后,接着是大、二、三、四舅爷,众盛装苗女结队跟随。祭师入场进行请师、扫瘟、敬神等法事时,户主一家环立其旁。

 

追牛魂、招牛魂的仪式由祭师主持。他蹲在离椎牛柱三丈多远的地上,面对祭牛念招魂、追魂词。地上放一木盘,虾子、千鱼盛碗内,另有白布一庹(两手伸直成一直线,其长度称为一庹)、白孝布一匹。祭师把祭牛视作人祖一样送葬,并为招来的新魂“添力加气”。在喂牛喝水时,祭师再三嘱咐:牛魂上天后,千万不要回头看主人,免得主人被牛魂纠缠患病或遭遇其他不幸。

镖牛开始,大舅爷、二舅爷举梭镖对着牛肩颊画有日月图的地方比试三次,将梭镖交给杀牛者,便退立一旁。此时双方的杀牛者排开了阵势,他们手持梭镖等待祭牛旋到自己跟前便出手。几个帮手各持一个竹条套,守候一旁,待牛倒地前的那一瞬间,套住它的四腿,控制它倒向吉方,也便于在肢解祭牛时,翻动牛身。另有两人提着水桶和水盆,准备冲洗清除地上的牛血。

捆在牛尾上的爆竹炸响了,祭牛在人们的驱赶下逆时针绕柱奔跑。站立两侧的杀手争相投梭镖,石灰圈内被刺出了一道道血口,祭牛绕柱狂奔。

 

提桶端盆的几位,迅速以水冲血,另两人用竹扫把血污扫除。祭牛倒地,牛头恰好朝着神坛方向倒下,这是大吉,它表示这头祭牛愿为户主背去一切灾难与不幸。众人欣喜庆幸,几位厨官操刀持斧,熟练地切分牛首与四肢。

 

第七堂为“合牛”。这堂法事在户主堂屋举行。祭师站在堂屋右中柱前面对地楼之中柱做请神法师,添力添气,把牛赶到天庭牛神的牛圈中。

 

第八堂为“吃散牛饭”,意为吃了这餐饭便散去吃牛的客。法事程序为:请本族祖宗,请祖师,收邪扫瘟,敬酒献肉;接着是抢吃饭团争吉利;最后是“发牛腿”,让四个舅爷各抬一腿回家。

 

第九堂为“吃牛头”。户主请参加仪式的房族聚餐。祭祀牛神和钱神或财神,因属武教法事,得请苗族苗教中的客老司(苗语,巴代扎)临坛主持。

来源:《湘西祭祖习俗》
日期:2011-05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