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宗教信仰

湘西土家族还土王愿的价值

作者:石启贵 【字体:

如前所述,梯玛跳神包括“还土王愿”、“追魂”、“解邪”、“求雨”、“度关”、“找亡”、“跳丧”、“赶白虎”等大小法事数十种。其中还土王愿、跳丧(土语:萨尔荷)、大追解(即大型的追魂解邪仪式)等费时均在三五天以上。这些仪式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其他民族迥异,其保护价值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芳面:

 

一、民族学价值

 

“还土王愿”,这一部法事科仪的完整总汇足以概括土家民族的基本内容,它真实地记录了土家族的远古迁徙史、民族语言的演变以及民族生存的哲学思想等,是研究土家族古代历史的不可多得的口碑资料。

 

二、民俗学价值

 

它荟萃了土家族古典民俗文化,从民俗学方面记录了家庭婚姻、风土人情、年节禁忌等方面的原生状态及其发展与演变,也是土家民俗的基本概括。土家族的梯玛文化与苗族的巴代文化一样,具有丰富的民俗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根基。

 

三、宗教学价值

 

还土王愿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土家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信仰、文武内坛的分工,及其与儒、释、道三大门派的渗透与融合;其巫歌、巫祠、巫舞乃至坛班支系、源流沿革以及上刀梯、熛油火、咬铧口、踩地刀等表演,为研究者提供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层面。从它的生态环境与文化背景,以及对土家、苗、汉三族愿堂所反映出的民俗事象的横向比较,可去探究三者的个性、共性与融合变异的规律。

湘西境内土家、苗、汉三族杂居,还土王愿、椎牛祭、还傩愿这三宗愿堂法事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丰富了本坛的法事内容,又确立了各自的技艺特征,三者从内容到形式小同而大异。

 

相同之处有六点:其一,同向祖神许愿。土家族向三位土王、全族的祖神许愿,汉族向傩公傩母许愿;苗族向本族祖神、七个索戎索夔、七个索如索妹及柳斗柳庆许愿。其二,祈求祖神保佑的内容大体相同。求神内容不外乎求子、求寿、求财、求官、求病愈、求五谷丰登、求六畜兴旺等。其三,还愿方式相似,均设神坛,请神降临接受供奉,且以巫师为介媒,酬神谢神娱神,“还神了愿”。其四,坛班皆具有职业性质。每个坛班有自己的“香脚”(行坛区域),徒弟满师都得度职方可设坛开业。掌坛师辞世,都得举行“度亡师”仪式。其五,部分法事过程相似。如都需请神请师、酒肉供奉,最后送神归去。三种仪式均有踩八钋、封禁、讨筶、化财、挽诀画符等。其六,所请祖师中皆有张天师。苗族巫教中的“客老司”,苗语称之为“巴代扎”,扎即汉族,巴代即巫师,意为学习和从事汉族法事的苗族巫师。巴代扎所奉请的亦是张天师。但“巴代雄”(苗老司)则还另请苗族的师尊。这三种仪式毕竟是三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产物。

 

其相异之处是十分显见的:

 

其一,所请祖神不同。还土王愿请的是土著先民的酋长、八部大神等;还傩愿在汉族地区请的是傩公傩母;椎牛祭请的是柳斗柳庆,苗族远古第一位驯养水牛的祖先,以及奶棍、玛苟、索戎索夔、祝融等。

 

其二,所行法事绝大部分不同。还土王愿三十四堂法事,除了咒语中使用“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字眼、梯玛法冠上有三清、圣图上有三清外,其他法事内容与用语全与土家族生活习俗有关。每堂法事名称很独特,如安土王位子、牵瘟头、落神、问栏杆、坐马、解头钱、托梦、敬拔帕、摆男、过五姊妹堂、过七姊妹堂、过选男坪、搭七仙桥、交天钱、团兵、赶白虎等在法坛上没有一个汉族的神灵出现。苗族椎牛祭共九堂大法事,全系苗语苗神苗法事,例如开天门(苗语:不车耸)、吃猪(苗语:农巴)、请神(苗语:稀响)、请祖先(苗语:球布)、椎牛(苗语:闹头业)、合牛(苗语:虎业)等。在法器上,除了大印上刻有“福法三宝”四字,其他处无汉字出现。有的名称的译文接近汉族还傩愿,如请祖师、交牲、上熟、扫瘟、送神,但其内容全为苗族风俗文化。

 

其三,请神、送神的路线与方式不同。还土王愿请送祖神的路线是从户主堂内的梯玛神坛出发,一条路线通向阴间,途经家先和事堂,到起虎槽、三位土王阴司。另一条路线通向天堂,途经黄沙岗、天星桥、扬州大坝坪、七贤台、天桥关、天地公天地母居地等。其路线全画在圣图上,分层以神灵形象体现。还傩愿二十四戏神往返路线系起于桃源洞,途经各处由远及近,逐一由戏神登场后唱出。椎牛祭请送路线即由柳斗柳庆的居所林兄林借至户主坛堂。途经南天门、当坊土地关。往返均由苗巫唱出,并由苗巫在他的左手掌上画出。掌心为户主堂屋中设立的神坛,右手以拇指食指捏拢从掌心向下画,绕过手腕至手背虎口处,再由手板之中指第一关节(家先居所),到第二关节(当坊土地关),再到第三关节(南天门),然后到达中指尖(索戎居所)。送牛上天后,苗巫要由左手腕画至左脚跟,表示送到柳斗柳庆或索戎的牛圈里。可见三种仪式请送神灵的路线是迥异的。

 

其四,所请祖师不同,湘西还傩愿老司主要搬请湖南祖师,土巫梯玛搬请的是本族的诸位祖师,启教祖师为张赵二郎。苗巫巴代雄请的是表辈老枪、人才老东、老郭光雄、财顾日多等。

 

其五,教派不同。还傩愿老司属汉族道教;土老司属土家族原始巫教;苗老司中的巴代雄属苗族原始巫教(文教);巴代扎(客老司,武教)则融合了汉族道教中的精华,创立了介于苗汉之间的教派,他们既可还傩愿,又可做苗教中的武法事,如追魂解邪等。

 

三个民族所信奉的教派相互融合,苗族的巴代扎所行法事是一种极明显的例证,从土巫梯玛的法事中亦可找到融合点。例如,将汉族道教的三位尊神引进本坛神图;造水画符则运用一些客老司的技法与口诀;法冠上画有三清圣像,称五佛冠。苗族的巴代雄不戴五佛冠,只包黑头巾,或戴马尾编织的法帽,也不穿红法衣(只穿黑袍)。法事内容全然不同,但引进了踩八卦这种法事。法印采用汉篆“福法三宝”。这是三族巫傩千百年来的文化交流相互吸收的历史现象。

 

三族巫师都使用绺巾、法器,但样式不同。土老司使用之绺巾,装系在八宝铜铃木柱之末端;苗老司之绺巾则单列出来,分四层排列在一根木条上,且创造了一套驱秽娱神的舞蹈,名为“绺巾舞”。客老司之绺巾与苗老司的相同。族巫师都使用筶作占卜。客老司用一种小型的竹篼筶;土老司则多备一副特大楠竹筶,专用于解钱;苗老司虽备有筶但几乎不用筶,只把一副牛角制成的角筶系在绳子上,置于坛面,类似于装饰物。三族巫师坛头供神的方式也有差异。傩愿老司将祖神傩公与傩母列于傩坛前的桃源洞中;土老司将祖神画在圣图上;苗老司则是扎一纸人骑马,立在坛上。三族巫师所行法事之名称都有请神请师、封禁扫邪、上牲交熟等,但内容变异颇大。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特殊仪式可供重点发掘与整理。例如赶白虎,体现了湘西土家族与川东土家族对于“白虎”的相反态度。梯玛在仪式堂的请师、团兵、驱邪、解煞、挽诀、驱赶等全部仪式,只作哑剧表演,不准念出声来。作者在补充调查时特地作了录音拍照,将秘而不宣的内坛绝密法事(如符、箓、咒、诀、水)作了重点采访和记录,并首次做出了解读。

 

四、巫傩文化研究价值

 

土家族巫傩文化源远流长,《十道志》载:“秦灭巴后,巴子弟兄五人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名曰酉、辰、巫、武、沅,各为一溪之长,号‘五溪蛮’。”(“酉、辰、巫、武、沅……号‘五溪蛮’。”其中酉为酉水;辰为辰河,源于湘西;巫为巫水,系湘西辰溪县所傍之河;武为武水;沅为沅水,源于湘西。)这是“巴渝巫舞”随之流入楚地的史料之一。据龙山县、保靖县、永顺县等多处古遗址考证,在巴人入楚之前,土家先民便在湘西繁衍生息。“摆手歌”、“梯玛歌”中记录了远古土著先民迁徙的历史,也表述了在舍巴表扮演原始戏剧毛古斯、进行跳神等巫祀活动。在巫傩文化的长河中,巫为源头,继之以傩,巫傩交会,形成了土家愿堂中巫傩并存的格局。主要有舍巴堂、毛古斯、还土王愿、还傩愿以及由梯玛承办的大追解等巫祀活动。前二者,自成一系,少有“傩印”,保留了远古时期的品格。此外包括还土王愿、大追解等梯玛主持的祭祀,皆带有明显的“傩迹”。这是梯玛随时代进化,博采众长而传承的实录。

 

从傩的本源上看,它应是中华各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现象,不为汉族所独有;但能在傩堂中出现完整的傩戏,那实在应归功于汉族傩巫的艺术创造。清代改土归流之后,为傩戏传入土家地区提供了路径。有的梯玛兼习巫傩双重功能与技艺,土家坛堂出现了巫傩并存的局面。交融与传承是民族文化顺应时代潮流的客观现实。基于这个观点,便不难解释这些奇怪现象:土巫梯玛为何要戴五佛冠扎,挂三清圣像,念太上老君咒语,却进行纯土语的跳神活动?舍巴日、毛古斯何以独处僻乡、不沾傩气?龙山中部为何横贯一条巫傩文化分界线?

 

五、艺术发生学价值

 

其模拟的原则与中国戏曲相似,从戏剧发生学方面,记录了原生状态戏剧的因子在神堂祭仪中的聚散与存亡。

一是写意性。梯玛走阴登天,都是去冥冥的世界,要表现它的存在一种方法是诉诸词曲,描绘那光怪陆离的异域,让人们在脑海里建构出仙境或阴司的环境。另有一种简易而有效的手段,那就是用种种实物在户主的堂中装点出殿堂与阴司。这种实物具有某种特征,可以触发某些联想。例如:土王阴司是梯玛为户主解钱必须抵达的地方。梯玛除了演唱下阴的各段路程与地名,这些都是观众不可见到的,还得在户主室内起土王殿,或称摆手堂。梯玛只用两种实物标识,一种是衣物首饰,一种是吊在坐椅上、将两把坐椅隔开的头巾:两座殿宇就此落成。祖师殿不见片瓦寸墙,只在坐椅上挂一杆秤,吊一个升子(代斗),村民们熟知土王生前不识字,习惯用秤称串串钱(打有钱形的纸钱),祖师便是辅助祭师用此物解钱去,观众由秤会联想到用以解钱的梯玛祖师。又如茶婆神位只用一个擂钵来标志,这是她生前为彭公爵主擂制苜蓿姜茶的工具。再如白虎坛,只在户外檐前的神位旁立一竹竿,挂一只祭祀白虎的公鸡。

二是虚拟性。无法在堂内体现的,梯玛就把它抽象化,甩其他手段来比拟或描写。

 

例如梯玛的骑马走阴,用铜铃的声音模拟出奔驰的豹头海马。当梯玛换了五爪龙马时,飞翔而无蹄声,梯玛便以手快速掀动衣角和马的长嘶来表现天马行空之速。又如对神鬼的意愿、许诺、去留及求筶者将会出现的吉凶祸福,梯玛用竹筶与司刀的种种卦象来表现,如阴筶、阳筶、顺筶。立筶,是土老司占卜中出现的一种很凶的卦象。两块筶竖在地上,如灵牌状,故又称“灵牌筶”。据说出现此筶,则求筶者必然戴孝——两块并立者表示犯重丧。司刀呈现出七十二种卦象,各有不同的含义。

 

其虚拟的手法有以下五种:

 

1.音响虚拟法。以八宝铜铃有节奏的震响表示坐骑的存在,不同的节奏表示不同的行走与腾飞的速度、态势。舒缓的节奏加上轻微的音量表示豹头海马或五爪龙马的缓缓而行;急骤的节奏加上强烈的响声,表示马在地面(人间或阴间)奔驰;而连续轻盈的声响,而无马蹄着地的踏蹄之声,则表示在天际飞行。此时祭师须双腿夹紧坐凳(马),身体后仰,口里不断发出嘘嘘的声音。

 

2.手诀虚拟法。两手十指相绕,呈现不同形态,表示不同的人、神、鬼、物、兽、鸟、道等的存在。

 

例如:

 

拟人的有防身保身诀:两小指被其他相绞的指头包围,两大拇指并拢指向前方,表示两门大炮护住自身;铜钟铁罩诀:被其他相绞的指头护着的中指表示另一位同行的人,如其他祭师、帮师等。

 

拟神的有五雷诀、灵官诀、祖师诀、师傅诀、五路梅山诀等。

 

拟鬼的有鬼王诀、鬼尺诀、五猖诀,其中分东路五猖诀、南路五猖诀、西路五猖诀、北路五猖诀、中路五猖诀等。

 

拟物的有阴炮诀、五指大炮诀、五子大山诀、阴剪诀、铜栏杆、铁排山、金刀诀、捆铁链、连环诀等。

 

拟兽的有阳虎诀、阴虎诀、九龙诀等。

 

拟鸟的有磨鹰诀等。

 

拟道的有坦坦平洋、铁板桥铜板桥、阴路诀、阴门诀等。

 

3.人体虚拟法。以人体的某个部位,状拟其形。(例略)

 

4.物体虚拟法。以相似的物体虚拟出另一种人或物的存在。例如以牌位拟出人的魂体,以头钱拟出土王的影身。

 

5.图形虚拟法。以具有某种特殊形态的图或画,拟出某种人、兽、物或环境来。例如在毛边纸上打出有眼的图表示古代阴币。关煞图铺在长凳上,十二幅图表示十二道关、桥。悬挂的圣图,从下至上的十一层表示梯玛全堂法事所经过的地点和主要的神鬼。

 

以供品白公鸡的存在虚拟出白虎,当白公鸡惊飞拍翅,帮师砍掉竹篙时则表示白虎已被赶走。封禁法事则以一碗净水上盖一张钱纸虚拟出一个已被净化了的祭祀圣地。

 

三是写实性。在堂坛内再现真实的生活。例如打粑粑时现场表演,真实场景;呈牲时在堂内杀猪;上熟供猪肉块和血盆屠刀;赏兵时祭师、帮师在堂内进餐,此时无象征意义,而是要饱餐一顿,法事中赏兵的时间与现实生活中的时间是一致的,祭师们与阴兵阴将,同在清晨、中午、下午开早、中、晚餐。

来源:《湘西土家族还土王愿》
日期:2009-07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