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宗教信仰

苗族椎牛与傩祭

作者:刘黎光 【字体:

苗族椎牛与苗族傩祭同属苗族先民原始宗教活动。

 

椎牛,俗称“吃牛”,苗语名“弄业”,是苗族人民规模最大最隆重的祭祀活动。为什么要椎牛呢?一说古时苗族迁徙到泸溪董(今泸溪县),遇到吃人的魔鬼加假加狞,九坪九董的苗人被魔鬼吃得只剩一坪一董了。苗族青年神枪手贵来恺率领苗众灭妖,为了庆祝胜利,举行盛大推牛典礼,祭祀祖先;二说古时所有苗人同属一个鼓(群),同属一个姓,有一天分鼓分姓了,分成了几大姓,分成几大鼓,为了民族生存和强大,抵抗外族人的侵略和压迫,各氏族的人团聚在一起椎牛祭祖。这个“合鼓”的仪式,一直保留到今;三说古时苗族祖先与皇帝打仗后,双方重归于好,苗族首领邀请皇帝一起参加椎牛祭鬼(祖)活动;四说古时苗人住在黄河边,一天柳斗柳庆在河岸打猎,猎得一头小野水牛,抱回养大,耕田犁地,从此水牛逐渐在苗家繁衍,柳斗柳庆死后,他们的儿女将一头牛椎杀,敬祭父母,至今还流传着歌颂柳斗柳庆的椎牛歌。这是牛祭的历史渊源。

 

古代以美女祭神,到了商代才由人祭过渡到牛祭。罗琨的《商代人祭及相关问题》谈到“酒河五十牛,氏我女?”酒祭河神是否五十头牛和女性(张应和《论苗族椎牛若干特色》(《苗族文化论丛》13页,湖南大学出版社。)?这说明人祭数减少,牛祭数增多。土家族地区在历史上较长时间保留着“人祀”习俗。他们认为廪君白虎要“饮人血,逐以人祀”。据湖北《咸丰土家族简介》载:“一百多年以前,龙坪田姓还给白虎图腾举行过人祭,还人愿。”伴随社会的发展进步,由人祭到牛祭,由牛祭到猪羊祭,三牲(鸡鱼肉)酒礼祭。苗族人民长期保留着牛祭的习俗。

 

苗傩是怎样来的呢?是“灵物崇拜”产生了傩,苗族人民认为“万物有灵”,风雨雷电,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等,都是灵物,必须一一崇拜。因此有了傩巫傩祭,苗语谓傩即神,神是人神,是管生育的神灵,又是禳灾、求财的保护神,必须敬祭,顶礼膜拜。

苗族地区的椎牛与傩祭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祭祀祖先,求其降妖驱邪,祈福消灾。

 

椎牛与傩祭的内容大体是相同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所敬鬼神相同。

 

《汉书·地理志》载:“楚人信巫好鬼,重淫词”。顾炎武也说:“湘楚之俗尚鬼,自古当然。”作九黎三苗之后裔的楚民主体苗蛮,就更不用说了。光绪《永绥县志》记载:苗族所祀有“三十六堂神,七十二堂鬼。”苗族历来鬼神不分,神即鬼,鬼亦神。鬼分善鬼恶鬼,善鬼佑人,恶鬼作祟。善鬼恶鬼又是怎样来的呢?好死(正常死亡)成龙去龙城,恶死(不正常死亡)成鬼去鬼域,苗家对善鬼祭祀,对恶鬼请苗巫驱赶。

 

椎牛所敬的是哪些鬼神呢?

 

①马狗奶国,是椎牛所敬的最主要鬼神。马狗奶国就是盘瓠和辛女。苗族所敬祖神包括列祖列宗。椎牛要从近祖请起,一直上溯到远祖,知名的,不知名的,历代祖先,都要请到。

 

②雷神,苗语名果叟,洪水滔天是因果本要捉雷公,雷公发气,下了七天七夜大雨所造成的。古时,苗人最害怕雷神。每当春天第一声雷响。苗巫师要吹牛角祭雷。椎牛请雷神却必须在天亮以前进行。因雷神长得乌漆墨黑,相貌丑陋,害羞。古时苗族先民曾把雷公想像成女性,祭雷用雌猪,不用公猪。并要一妇女坐在木椅上,双脚分开踩着一张犁口的两头,象征性地代表雷神,名曰“坐雷”。

 

③龙神,苗族崇拜龙,龙是祖神。与傩神一样,关系着一方的祸福。苗族有盛大的接龙仪式,每家堂屋中掘一土穴,俗称龙穴,深尺许,安碗一个。把接龙带回来的泉水倒入碗中,另加水酒、银粉、硃砂等。然后用石板盖住,名叫安龙。龙的神号为东方青龙,南方赤龙,西方白龙,北方黑龙,中央黄龙,五方五位,五大龙神,龙父龙母,龙子龙孙之称。

 

④五谷神。苗族称稻谷、小米、包谷、高梁、T00267_00_1.jpg子为五谷,是苗族人民至关重要的生活神。苗族称司五谷的二神为“柳帕柳尼”,柳帕为女神,柳尼为男神。但五谷神的地位不如雷神和龙神那么高贵,算是椎牛中的一般神灵。

 

此外,椎牛还要请一些神鬼,但却是一些小神鬼。椎牛祭神无神座、无面具、无神纸,都是道道地地土生土长的神鬼。

 

傩戏最主要的神灵是傩公傩娘,有木雕偶像,就是洪水齐天坐在葫芦中的兄妹,他们是人种,是至高无上的神。其他神鬼,有本地的、外地的,有天上、人间、地狱的,如三元(上元、中元、下元),三清(上清、太清、玉清),二十四位诸天菩萨,白帝天王、飞山神、土地神、梅山神、麻阳鬼、风鬼、茶鬼、伤亡鬼、阎王、头脚大王、俚僮苗王、三羊洞主、四官老爷、进财郎子、进宝郎君等等,一概奉为傩祭供奉的神鬼,一起请来驱鬼逐邪。这些神鬼,有的是傩公傩娘的将帅帮手,有的是摇旗呐喊的兵丁,有的却是打杂当差的。

 

由此看来,椎牛与傩祭主要神鬼相同,都是祖神。至于次要的神鬼,椎牛祭较少,傩祭众多,神鬼庞杂。究其原因:椎牛是苗族原始巫教活动的继续和伸延,属苗族巫文化,没有受其他教门文化影响和渗透,而苗傩,虽是古老的苗族巫教活动,但后来由于受儒释道等教门的影响,成为多种宗教文化。正如曲六乙先生所说:“产生在我国最早期封建文化的土壤的道教,从教义到法术全面支持哺育了巫祭和傩戏。但因外来的佛教与土生的道教,在两千年的漫长的历史中,处于对立斗争又不断融合的复杂过程,这使得以巫为基础的巫祭和傩戏具有混合和多种宗教教旨的特征(曲六乙《建立傩戏言》(《摊戏论文选》)2页,贵州民族出版社。)”。苗傩虽然也受外来文化影响,但仍保持苗巫独特的巫祭风格。

 

第二,椎牛与傩祭同属一种群众性民俗活动。

 

椎牛与民俗联系得很紧。首先买牛要敬四官神(财神)。并不能与卖主论价,牛买回家,烧纸焚香,鸣锣击鼓相迎。牵牛进屋,头向左看者吉,向右看者凶;牛入中堂,仰看吉利,退缩不前摆头者凶;进屋拉屎主进财,拉尿主退财。牛被椎毙倒地,牛头向堂屋者上吉,头脚向堂屋者中吉,头脚背堂屋者凶,牛头向外,尾巴对堂屋内,大凶。苗家椎牛就是用这种习俗预卜吉凶,保持着原始宗教信仰。娘亲舅大,舅辈地位高,椎牛中处处表现舅权之大。两位象征性的祖神马狗奶国要由舅爷和舅娘担任,椎牛开始,舅爷要刺第一枪,牛腿分配,椎牛舅要拿头腿(带尾巴的后腿),吃饭时,舅爷坐首席等等。不难看出这是母权遗留下来的痕迹。

 

傩祭的民俗事象很多:小孩多病,家里要“打十二太保”、“渡关煞”,以保小孩健康成长;壮年夫妇无子嗣,要请老师“冲傩”;老人生日“冲寿傩”祈求高寿;人生疾病,要驱鬼逐疫等。

 

由此可见,无论椎牛还是傩祭,都与地域性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三,椎牛与傩祭同样是娱神娱人。

 

椎牛与傩祭有歌有舞,特别重要的是与民间情歌结合,所以民族特色浓郁。椎牛从始至终不离情歌对唱。一次椎牛就是一本歌,椎牛的先晚,主家的客人娘舅、妻舅、姑妈、姨娘、姐妹诸家,也就是抬牛腿的亲戚,都要选择最漂亮的、未结婚的、擅长唱情歌的青年男女,少则四对,多则十几对,来主东家对歌。主东也要早早训练一二十对男女歌手,与诸亲歌手对唱。对歌时可以动手动脚,行动也较自由。这样,打打闹闹,通宵达旦,十分热闹。《凤凰厅志》记载了盛况:“歌已,男女杂坐,欢呼牛饮(割牛肉烧吃),醉饱戏谑,无所不至。”椎牛有三天、五天或七天的,青年男女对歌于室内或室外山野、树木竹菁之中,这就是以歌娱神而又自娱的形式。林何先生在《九歌与湘民俗》一书中谈到:“沅湘之间的傩文化之所以能盛行不衰,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是由于它开始就是与民间的文化娱乐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而其中最重要一点与民间情歌结合,傩文化因民间情歌而获得了生命,民间情歌又因傩文化而获得了更加蓬勃发展的条件(林河《九歌与沅湘与民俗》77页,1990年上海三联出店出版。)”,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至于,苗族椎牛选美男美女来对歌,来自于原始巫教用漂亮的女巫娱神的活动,美女娱男神,美男娱女神。不过后来的椎牛情歌对唱,主要成分是娱人了,再不是过去的人神相恋,而青年男女自相爱恋了。

 

椎牛与傩祭所唱的歌,除情歌之外,还有苗族古歌,这些歌是苗族历史叙事诗,分为开天辟地、物种起源、部族迁徙、宗姓繁衍。由渔猎到原始畜牧业、农业生产、直到大迁徙,是一部完整的有珍贵文学艺术价值的长歌,是苗族优秀文化的遗产。傩歌中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与生育有关的所谓丑话、鄙话,这就是古代志书所斥的“淫词”,因为苗民无文字,很多生理知识须要口传,傩神即是主生育的神,当然少不了。缺少了,反而做不到家。巫师都说:“不讲丑话,祭不到神,丑话越多越丑,神越喜欢。”农村中流传着不少丑话歌和丑话故事,都是农民在坡上劳动生产中用来调济生活的“调味品”,常言道:“不讲不笑,鬼神不要”,无不与“淫词”娱神娱人,传授生理卫生知识有关吧!

 

(载张子伟主编《中国傩》,1994年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

来源:《传说的湘西》
日期:1992-0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