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衣
我们现在看到的梯玛法衣,基本上都是红布长衫,对胸开衩,袖短而宽,镶黑边。胸领上左写“千千雄兵”,右写“万万猛将”。胸前、背后均用黄色布料贴制太极八卦,前面还饰以云钩。这显然是受了道家文化的影响。但也有部分梯玛不穿这种服饰,那么,正宗的梯玛法衣究竟像什么样子呢?这还得从土家族服饰及其演变过程谈起。
据考证,土家人古时织绩木皮为稼布而衣,男女喜斑斓服色。姑妇喜插雉翎,未婚时常以藤萝为练挂在颈上。元以来,土家男女服饰同式,上衣为对襟式,下裳均穿八幅罗裙,佩银饰。对此,土家族地区各地方志均有记载。如清乾隆《永顺县志》记载:“土司时,男女服饰不分,皆为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清嘉庆《龙山县志》记载:“男女服饰无诡异,视贫富而分华朴,应气候而尚时样,斑斓耀观。妇女高髻阔袖,但平居不系,下裳不饰铅黛,岁节喜庆乃为之”,“妇女喜垂耳圈,两耳之轮赘之十饰,项圈、手圈、足圈,以示富。贯耳多环累累然缀肩下”,平时,“ 男女垂发,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斓服色”。土家族男装袖大而短,多纽扣;女服、童装更有特色。如《来凤县民族志》1 16 页记载:“ 解放前,男女服饰以贫富分,贫者仅足蔽体,富者夏葛冬裘。大率士大夫之服雅,富贾之服华,城市之服时,乡村之服古。其衣料,一般为自织自染的土布,古称溪布、峒布,多为青、蓝二色。土家族服装式样,青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老年人穿大衣大袖的无领满襟短衣,也有穿‘ 琵琶襟’的;女装全是大衣大袖,裤袖也特别大,裤袖裤腿都镶上五寸来宽的花边,衣领只五分高,镶三道小边,叫做‘ 三股筋’领, 托肩在外,托肩外沿及胸襟边沿亦镶有花边,衣袖裤袖的花边一般都是同一花色,显得很稳重。”这些都是土家人的生活装,那么,梯玛服饰与生活服饰有什么区别呢?
原四川省( 今属重庆市)的《酉阳直隶州总志》卷十九记载: “ 又州属巫觋凡五种,一种土官时神巫王法灵所传,其服花冠红裙,夭斜跳舞。”由此可见,土家梯玛在清代中期还保持着男女服饰不分的古风,穿的男女同式的八幅罗裙。这种服饰现在很少,幸好张家界土家风情园有珍藏,让我们找到了历史的物证。这里珍藏的三件梯玛服饰为一裙二衣。裙为青、蓝、红、白、黄五种颜色布料制成的八幅罗裙,长约3. 2 尺,一般中等身材的人穿上可垂地。像这样的男裙,直至上世纪80 年代,龙山酉水流域的土家梯玛还普遍使用。梯玛的八幅罗裙不饰铅黛,只在每幅裙边吊上一颗小钱,舞蹈时叮当有声。
两件衣服各为一式。一件为棕红色的长衫,矮领短袖,胸前背后均饰有一块长方形土家织锦,几乎覆盖了胸、背面的三分之二。以土家织锦为衣裙过去很普遍,清嘉庆《龙山县志》卷七就有这样的记载:“ 土妇织锦,裙被之属,或经纬皆丝,或丝经棉纬,挑刺花纹,斑斓五色”。清光绪《龙山县志》又载:“土妇善织锦、裙被,或全丝为之,间或纬为棉,纹陆离有古致,其丝并家出,树桑饲蚕皆有术。”由此可见,土家族地区直至清末仍以织锦为裙被,这是土家服饰的典型特征。只是在服饰上失去了对襟开胸、男女同式的特色,而改为满襟衣,并一直沿用至今,被有些专家学者误定为土家族服装,且知这是清雍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在爱新觉罗氏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不得已而为之。只有沈从文先生对此研究颇深,他说土家族服饰文化显然受了满文化的影响。
法衣
另一件则更珍贵了,它让我们看到了土家梯玛服饰的真品。它以蓝色偏绿的溪峒布为面料,底料为黑色,矮领短袖,幅围阔大。
胸面背面均绣有九个淡黄色的太阳,具有土家族自然崇拜的原始古风。九个太阳的排列方式是:中间一个大太阳,八个小太阳环绕四周。看到这,人们会油然想起那个从历史的时空里流传下来的古老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九个太阳,九个太阳像火一样,把草木晒得像灯草,把河水晒得煮得熟鸡蛋了。人们只有吃树皮草根过日子。这时候,土家山寨出了个叫卵羽的能人,他从小练习射箭,百发百中。岩鹰在天边旋,他讲要射眼睛就射眼睛;大雁往远处飞,他讲要射嘴巴就射嘴巴。他不仅箭法神奇,而且力大无穷,大伙到坡上打得老虎、野猪,人家几个人抬一个,他一个人扛几只。他恨死了九个太阳,再不把它射下来,天脚下就没有春夏秋冬了,人世间就没有子子孙孙了。于是,他爬了九十九道岭,选来又绵又硬的檀木,做了一张大弓;他走了九十九道弯,找来九根老楠竹做箭。这天,卵羽等呀等,等九个太阳都偏西了,他像猴子一样“ 刷刷刷”爬上了马桑树,古时候的马桑树长得齐天高,越往上爬,距太阳越近,卵羽热得很,便飕飕飕连发九箭,落下来八个太阳,落在地上都是八个金色的乌鸦。原来是乌鸦变的。太阳只有一个,不管你怎么射,它都永远不会落下来。天脚下又有春夏秋冬了。所以人们到现在还恨乌鸦哩。
日期: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