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宗教信仰

苗族的椎牛祭典

作者:李显福;梁先学 【字体:

椎牛,苗语叫“拢尼”,即“吃牛”之意。它是花垣、凤凰、吉首、保靖、古丈苗族最大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其祭祀的主要对象是苗族的祖先,此外还有其他众多的天神、地祇、人鬼,如雷神、日月山川之神及花妖木魅、物怪精变等。其目的主要有二:一是祛病驱邪,二是求子。当目的达到后,就必须椎牛酬神还愿。

1 椎牛请神(简隆军提供)

椎牛请神(简隆军提供)

 


椎牛的全部祭仪均由苗巫主持。其中除“许愿”和“买牛”两堂法事需预先举行外,其余法事均在椎牛祭祀活动正式开始后举行。时间长达43晚,地点安排在祭主的家中和门外的庭院或空坪隙地。

椎牛的主要准备工作是买牛。吃牛可吃单牛,也可吃双牛。用黑牛还是白牛作祭,以主家的习惯而定。买牛需选购四膀有四旋、耳目口角足蹄健全端正、精壮雄健的牯牛。牛购回后需精心饲养,并请巫师前来卜定椎牛日期,一般定在农历霜降以后举行。

椎牛正式开始的前一天,族里亲朋自动前来愿主家帮忙作各项准备工作。早餐后,巫师堂中行法,愿主家宰杀母猪1头和黄牯1头,祭祀雷神,求其打开天门,以便祭祀上天之神。待至深夜,巫师于地楼边侧的中柱下放置米粑、酒饭等祭品,敲击竹柝,念咒,祭祀家先,祈求祖先赐福于愿主,请他们前来参加椎牛盛典。

次日早餐后,巫师安排6位以上乐手敲锣击鼓,吹笙鸣角,奏响了欢快的“迎宾曲”。另安排2人唱歌,于愿主门外迎接宾客,客人答歌赞扬一番后相互揖让,由客方先行,入堂就坐。

日暮时分,巫师继续开场行法。其间,由一巫参入祭场,与主、舅双方分别请来的两位礼郎讲述吃牛古根、开天立地、族源迁徙、氏族分支和古代苗族的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神话传说,实是在吟诵着一部传承千古的苗族史诗。

当天还在门外的庭院或空坪隙地中竖起杉木“花柱”(又叫“将军柱”)一根,长约10米,碗口粗细,上绘有龙凤花纹,供椎牛时缚牛之用。

第三日早餐后,巫师于花柱坪中行法,为愿主求名、求气、求蜂、求粟,求上天之神和祖先护佑主人平安长寿或早降麒麟贵子等。继之将精选的牯牛捆于花柱的竹圈之上,并灌之以酒,叫“喂牛水”,使牛进入兴奋状态。此时巫师咒道:“不管你是否乐于升天,都要挡住主人的三条死路。”直言不讳地表白了椎牛的价值取向。

巫师咒祝后,即宣布开始椎牛。此时舅父手持自带的长矛一跃而上,向四方作揖后飞镖椎向牛的左前腿,拉开了椎牛的序幕。接着由舅方来客及其他亲朋依次传矛续椎,直椎得牯牛团团旋转,血流如涌,一旁观看的人们喝彩助威,欢呼雀跃。

片刻之后,牯牛已无力支撑,奄奄一息地倒在血泊之中。若牛首倒向愿主中堂,便意味着大吉大利,反之为不祥。为防止牛首外向,椎手们在牛倒前分外留心,拉拉扯扯也要使牛首倒向中堂。所以椎牛的结果总是大吉大利,如愿以偿。此时,鼓锣齐鸣,号角震天,场边震耳欲聋的“三连炮”声此起彼伏,天空中腾起一圈又一圈袅袅白烟,为椎牛祭祀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当晚,在椎牛场中举行盛大的群众联欢活动。苗巫擎着雨伞,衣神袍,手摇铜铃,行走于前,1人击竹柝、2人击鼓跟于后,其余男青年或披红巾,或着五彩衣,女青年更是满戴银饰,着绣花盛装,成双成对地跟在后面翩翩起舞,“男外旋,女内旋,皆举手顿足,其身摇动,舞袖相连,左右顾盼,不徐不疾,亦觉可观。”(《永绥厅志·风俗》,乾隆本)这就是苗家有名的“跳鼓脏”(有的记为“跳牯脏”)。深夜跳罢,情投意合的男女青年选择寨旁的旷野之处彼此对唱苗歌,往来互答,作进一步的感情交流。

麻阳锦和一带的苗族亦进行椎牛祭祖。苗民占卜后,请巫师或老觋许下“椎牛”大愿,秋后,在宗祠或公共场所举行椎牛祭祖活动。

2 椎牛祭祖(简隆军提供)

椎牛祭祖(简隆军提供)

 

靖州杀牛祭祖的方式有所不同。旧时有“古一古二吃牯脏,三十三锹开茶房”的歌谣(古一里隶属铺口乡、飞山乡,古二里隶属横江桥乡、江东乡)。“吃牯脏”,就是每年立冬后逢子日的一天,主家杀1头毛色纯净的牛,将牛头和4只牛脚摆在堂屋中祭祀亡人。祭时,由本族苗老司先念祭词,念主家已故祖先的姓名,然后将牛角系上红布,放在楼顶上层的“爪枋”上,并将写有“千年不动,万年不移”的红纸条与牛角放在一起。凡女婿、姑爷等亲戚须于子日前带米酒、猪肉等贺礼前来主家参加祭仪,主宾喝酒唱歌达3日方散。

绥宁武阳黄姓苗族将椎牛作为氏族的节日,时间为农历六月十六日,杀牛,拌茄子作菜,俗称“六月十六,茄子拌牛肉”,祭祀宋代进入绥宁的祖先黄秀鞭。

各地椎牛祭祖仪式流程虽不尽相同,但这一民俗活动的实质皆是古代崇尚“血祭”在苗族原始宗教中的遗风。

 

 

来源:《湖南苗族风情》
日期:20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