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信鬼好祠(上)
苗族人对神明有着独特的感情,在苗族地区,人民大多信奉鬼神,故而神祠在苗族居住的地区也随处可见,这就是苗族人民信鬼好祠的特点。本集内容就来为您讲述苗族民俗中的信鬼好祠(上)。
苗族在历史上“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直至新中国建立前夕,湖南苗族祭祀鬼神的仪式还多达70余堂。
苗族这一习俗的产生,发端于远古时期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进而发展为鬼魂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他们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社稷、动植物、火与石等自然现象和物体;他们认为“万物有灵”,这灵就叫“鬼”,其中有花妖木魔,山鬼水精,有有名有姓的家鬼,更多的是千奇百怪、无名无姓的野鬼,即便是祖先之灵,亦被列入这“鬼”的花名册中。这众多的鬼魂,或缥缈于九天,或幽居于地冥,或杂处于人间,凡遇时序交递、天象怪异、人生祸福等自然和社会人生现象,苗人都认为与鬼的存在干预有关,于是对之有所戒惧或期望,有所祈祷或抗争。这一鬼魂信仰崇拜构成了苗族原始信仰崇拜的核心;他们以神话传说中的盘瓠和虛拟的神物——龙为图腾崇拜的主要对象;他们崇拜人类祖神“奶隆巴隆”(“傩公傩母”之意)、人文祖先蚩尤和本氏族的列宗列祖。
“信仰是人生的动力。”苗族在原始信仰崇拜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众多的原始祭祀方式,将“信鬼”的意念铸造成一根巨大的精神支柱,安置在苗族原始宗教的舞台上,成为苗族“好祠”的鲜明标志,这是信仰的直接产物,也是信仰赖以存在的重要手段。
“好祠”,并非是对鬼的一味赞颂和供奉。在古代苗民的心目中,鬼有善恶之分,疾恶如仇、惩恶扬善,历来是苗族的一大传统美德。恶鬼,苗族称它们是“怪”,或“加怪”,对之保持了一种长期高压“严打”的态势,即进行禳祷和祓除,决不心慈手软,姑息迁就。对善鬼,即和蔼可亲、能给人类带来福祉的“鬼”(含列宗列祖之灵),则虔诚地赞美和侍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放逐沅湘期间所创作的《九歌》、《九章》中的大部分篇章均取材于沅湘的“好祠”习俗,或言情,或言祭,让鬼神或遨游于水曲,或邂逅于山间,随地不同,写景亦异,借此抒发作者去国怀忧、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日期: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