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施涤(1871~1947),字惺荃,今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大井村人。青年时期,考取秀才,举人功名。后接受维新变法思想,立志救亡济世,从事兴学育才。
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参与熊希龄等湘西人士筹办常德西路师范事宜。次年被推荐为官费留学生去日本,入宏文学院习师范科。时值日本战胜沙俄,大山岩元帅归功于师范教育,以小学教师能培养爱国的士兵所致。这使彭施涤更坚定了回国后必兴师范教育的信心。在革命思潮的推动下,他参加了孙中山、黄兴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年冬,他参加中国留学生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条例(旨在打击革命党人活动)的斗争,他主张罢课回国革命。
次年,他与秋瑾、马君武等受孙中山委托,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以便解决回国学生就学与革命问题。同时,留部分名额招考国内优秀学生,深得考生的感激。如胡洪辟(胡适)在回忆中写道:我投考时,国文、英语成绩优等,但数学差,奈彭施涤、马幼渔两先生为我力争,方得取录。公学开学后,施涤任学监,兼教修身课及健身操。他教学严谨,学生中的朱经农、任鸿焦、黄士衡、唐瑛、杨卓新及马来亚侨商邓八铭等成名后,对他十分尊敬。
光绪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1907~1908),施涤任长沙高等实业学校副监督。为使该校成为培养包括路矿在内的多种人才的高校,便与法政、商专合并而成立了湖南大学,施涤兼任董事。宣统元年(1909),改任优级师范学堂教务长一年。宣统二年和三年(1910~1911)改任常德西路师范学堂监督,为湘西北培养人才。蒋翊武、林伯渠、李烛尘、粟裕、滕代远、辛树帜均毕业于该校。在此期间,施涤还任省咨议局议员,与议长谭延闿交厚,谭任湘省都督时,在施涤的力劝下,支持了武昌起义。
民国初年,任国会众议院议员,支持宋教仁推行宪政运动。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他秘密从谭延闿处募得巨款,助蒋翊武去广西作反袁斗争。后闻蒋殒命,嗟伤久之。
1915年,因母丧返湘,就任桃源女师校长(当时称省二女师),他在办学经费困难的情况下,还设法收容已停办的常德女师学生入学,又增设附小。1918年寒假,因兵乱匪祸,无法返家的川湘籍女生数十留校,他尽力设法借债以维持她们的伙食。终因年关逼近,借贷无门,他只好忍冻典当皮衣以济急。此事被冯玉祥将军夫妇得知,便助其赎回皮衣并赠款千元银元助其兴学,加上熊希龄捐助两千银元,使他得以摆脱困境。施涤在该校兴学六年间,沈从文先生曾撰文提及“他以思想开明,对学生有显著影响。男女同学运动,女子剪发放足,都出自这个学校,不久即推广于全国”。如酉阳王剑虹(瞿秋白夫人),临澧蒋伟(丁玲)、桑植向元姑,那时都就读于该校。
1922年,国会重开,施涤拒绝每票千元之诱,反对曹锟贿选总统。此后,他支持孙中山与李大钊开创国共两党合作事业,并勉励湘西籍在京学生追随李大钊的革命活动。1928年,李大钊与一批革命青年被捕于俄国使馆,他参与营救工作。还收敛湘西籍烈士邓文辉及姚彦遗骸安葬,并资助姚之遗孀胡宝仙及幼子。
1934年秋至1937年春,施涤任湖南省政府委员。上任不久,闻永顺灾情严重,即捐款数千由滨湖买米来救济,并立促省府赈灾。
1936年,施涤反对省主席何健与总指挥刘健绪操纵省府议会通过立案,借恢复洞庭湖已废之旧天福院为谋私。他指出:“该垸自明清以来,屡经上谕制止恢复,缘由湖床上涨,湖身日窄,如果恢复,万一大水淹至,附近民垸必溃,下游鄂皖人民亦将受灾”。权贵们欲贿以千亩湖田及巨款助其兴学以诱他妥协,他拒之不受,仍上书国民政府力争。得党国元老居正、覃振呼应,鄂皖人民声援,使该案不得成立,他亦因此丢官。他任省府委员约三年多,生活自奉俭约,余款数千元,分文不留子孙,悉捐赠兴学,受惠者有长沙兑泽中学、大麓中学、民本职业学校、彭氏述作小学、常德沅澧中学,还资助湘西男女学生外出升学。
抗战初期,辞谢任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委职务,一度任湖南省志总纂及省府顾问。返故里时,却去俸金不受,为省主席张治中将军嗟叹赞扬。
1938年冬,告老还乡,以读书写字为乐。1947年秋,病故于永顺县城。临终前犹以国共合作重振中华为念。死后,姻亲瞿方书教授挽联曰:“一生大节凌衡岳,万古清光照洞庭”。概括了他一生的节操。(彭秀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