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良翘(1869~1934),字舒溪,号梅溪,今湖南省大庸市永定区桥头乡杨家湾人。出生于书香世家。
良翘幼时在父亲学馆中耳濡目染,六岁就能同十岁的学生同席听课,学习四书五经。十四岁正式入学,十六岁补廪生。以后又求学于长沙岳麓书院。
光绪二十三年(1897)良翘考中丁酉科拔贡,随即进京会试,到达北京以后,他看见皇宫陈列美人风筝,遂以韵的东、冬、江、支、微五个字为韵脚,赋七言诗五首,兹录东韵一首如下:
薄命红颜最好凤,春深无主任西东。
绳虽系足谁为偶,色到如卿果是空。
玉露未承恩半点,银筝也谱曲三终。
尘缘一线殊难割,莫认嫦娥返月宫。
他以“美人凤筝”喜借东风,飞出宫墙,但又苦为郎牵,终未能如愿,隐喻宫女们“几度欲随王母去,郎君何事苦缠侬”的难言苦衷,情真意切,含而不露,充分显示了他善于借物抒情的才思。这五首诗当时在北京皇宫内外风传一时。会试时被定为候补知县,在文华殿受到光绪皇帝的召见,即签发福建省福州府,候缺补授知县。恰在这时,父病逝,按照清朝规定,回家守孝三年。在守孝期间继承父业,开馆教学,经常与友人切磋诗文和教学方法,使其诗文修养有了进一步提高。守孝期满先后任福建建宁、浦城知县共九年,因政声好,升任漳州知府兼任厦门海关厘金局长。当时,正值鸦片烟毒遍及全国,妇女缠足之苦,遂作了戒烟、戒缠足歌:
“洋烟(鸦片烟)吃上瘾,卖妻鬻儿女,一枪(吸鸦片烟工具)媚岁月,万事任朦胧,几多田园尽荒芜,几多村落断人烟。……这些都是洋烟害,何不齐心趁早戒。”
“女儿苦楚本来多,缠足尤谓枉折磨,乳臭未干先受罪,问娘何事作阎罗。……虽是慈心变虐心,一层紧逼一层深,裹来满足生鸡眼,带血横挑又用针。……富人衣食虽然丰,也要当家做妇工,煮饭烧茶伴亲友,何如大脚转从容。……况今世界起兵荒,匪盗众多不可防,大步如同男子脚,任他有事不慌忙。”
这些歌词,当时在福建漳州地区广为流传,也传到大庸,特别对妇女的思想教育很大,道破了她们心中的隐痛,推动了戒绝烟毒和放足的工作。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杨良翘举白旗投诚反正,随即归家赋闲,严教子女,以诗酒自娱。
中华民国初年,大庸兴办团防,他出任县团防总局长,为办挨户团,编了挨户团歌,规劝群众入挨户团。1920年,军阀混战时期,大庸咨议局和知事公署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组织讲演团到城乡巡回宣传时,他反对自相残杀,扰害百姓,主张息事宁人,过太平日子。便编了歌词:
大庸兴办讲演团,这个法子最完全,
无论何人都有益,快来跳上救生船。
苦哉!大庸人,自烧自杀自作孽。
可怜现状真惨目,你看那怕匪的怕个不了,
一地地,人烟稀少,气象萧条,搬的搬,逃的逃。
住城楼,占祠庙,佃得城中屋价高,
老百姓有家不敢归,田园庐基一齐抛。
一怕兵,二怕团,三怕土匪绑票要洋钱。
心惊胆战夜摸角,餐风露宿住岩壳,
衣服穿脏不敢脱,跑掉包头和裹脚。
亲友无辜被株连,门前板壁被打穿,
办了招待被掳掠,一家老小泪涟涟。
试问这样几种人,为何你怕我,我怕他?
都是哑子吃苦瓜,满腹心事无处言。
知事公署开医案,不用猛药温补丸,
汉法约三章,汤纲开四面,如砍乱麻一刀断。
千秋铁案不能翻,请君静听无多言:
第一不许乱杀人,第二不准烧屋毁田园。
今日倘若不回头,下场是鱼死网破一齐丢,
冤报冤仇报仇,冤仇报复几时休?
奉劝风流诸豪杰,放下屠刀回家门,
梁山义气桃园盟,那有抢劫和奸淫。
头有宣慰员,又有劝导生,布公道,开戒心。
誓为救此一方生。
天门高,茹水长,百姓得康宁。
若为我言不可靠,请君自己看布告。
大家吃杯和气酒,不是亲戚即朋友。
1915年,罗(剑仇)司令反正时,杨良翘举家迁住澧州,应常澧镇守使王正雅之请,任秘书长兼九澧女师校长。1920年回大庸县被推为县咨议局副局长,以后又任劝学所所长,县立高等学校校长。1923年退居田园,与县人侯昌铭、熊筱舟等交游,潜心于诗文字画。他才思敏捷,长于诗文歌谣,在施政、教育、奖励农桑,移风易俗,治家训子,与友人交游等各方面,留下了一千多篇诗文歌词。他能触景生情,托物寄意,即席著文、吟诗、作歌,一气呵成。且寓意含蓄,是大庸清末民初公认的才子。可惜,他的著作在兵匪祸乱中,大部分已失散,现仅存手稿一卷,诗文百篇。他对书法,绘画也很有研究,尤擅长画梅花、竹子,有“梅花叟”美誉,他画梅花傲霜凌雪,画竹子高风亮节,借以自喻清高。时人以求得他的诗文字画为荣。
杨良翘晚年深居简出,在居室自题“烤粗糠火、吃老木叶”。把自己置身于农夫之中,生活朴素,平易近人,乡人对他“狎而不诲,敬而不畏”。
贺龙将军敬重杨良翘的才学,1929年创建湘鄂边根据地、打破熊民连环寨时,亲自接见杨良翘,对他优礼相待。1934年红军在桥头打土豪时,贺龙将军又指示部下,对杨良翘加以保护。不久,病故。(永定区政协文史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