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音乐舞蹈 > 舞蹈

瑶族民间歌舞代表:长鼓舞

作者:孙文辉 【字体:

  瑶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舞蹈异常丰富。在湖南,瑶族舞蹈有长鼓舞、伞舞、串堂舞、刀舞、钓鱼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三元舞、祖公舞、功曹舞、藤拐舞等,但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长鼓舞是瑶族盘王祭祀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宋人沈辽曾有诗描绘湖南瑶族长鼓舞与神社的关系:“湘水东西踏盘去,青烟白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女儿带环着缦布,欢笑捉郎神作主,明年二月近社时,载酒牵牛看父母。”这里的“踏盘”,就是指盘王祭祀的习俗;长鼓舞,也就是一种“乐神”之舞。清同治七年(1868)编撰的《桂阳直隶州志》的记载,更明确了这种关系:“赛盘瓠者本瑶祀,州中祈禳病或赛之,以木为腰鼓,长鼓四尺,短鼓二尺,巫以练帛二三丈,画诸神悬之竿,鸣铙击鼓吹角,一人以长鼓绕身而舞,二人以短鼓相向、随口歌呼……或夜之野外,来烛舞日盘黑鼓。”湘南地区的瑶族,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都要跳芦笙伴奏的长鼓舞,祭奠盘王,这也与一个传说有关。传说瑶族始祖盘瓠上山打猎,与一野羊搏斗时跌落悬崖,死在一棵树杈上。人们便挖空树心,剥下羊皮蒙成长鼓,日夜敲打以祭盘王。舞蹈动作是表示盘王及其子孙开辟千家峒的勤劳勇敢;低沉哀怨的芦笙曲,是再现盘王死前的痛苦呻吟;拍击羊皮鼓面,表示为盘王报仇,惩罚山羊;唱盘王歌表示盘王后人对祖先的缅怀和追念。瑶族打长鼓大多在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十五、十月十六日举行。尤以十月十六日瑶族“盘王节”最为盛行。“还盘王愿”三年一小愿,十二年一大愿;小愿打长鼓三天三夜,大愿则打七天七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瑶族长鼓舞成为喜庆舞蹈,经常在庆典和自娱活动中出现:瑶家逢“过新年”“耍歌堂”等传统节日,或是喜庆丰收,恭贺新婚等喜庆场合,瑶民即兴而跳,一呼百应。长鼓舞有72套表演程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细节。长鼓舞主要是手与脚的动作,脚以点步蹲、大八字蹲、马点步蹲、弓点步蹲、拐脚蹲等为主。许多动作是瑶民生产、生活实践的再现。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上山落岭、过溪越谷、伐树运木、斗龙伏虎等,形象生动,一看就懂。在程序名称上有金鸡跳龙门、雪花盖顶、扫地莲花、猛虎下山、观音坐莲台、左插花、右插花、大作揖、小作揖、大莲花、小莲花等,舞蹈的动作粗犷、勇猛、奔放、雄劲、洒脱;节奏明快、敏捷。尤其是在鼓舞中的行、跳、跪、蹲、挫、旋、转、俯冲、顶、头、回旋、厮杀、斗鸡、大蹦子等舞姿,体现出瑶家人豪迈、奔放、阳刚、勇敢的民族性格。鼓舞中的击鼓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动作柔和缓慢,武打粗犷豪放;有2人对打、4人对打,也可大群人围成圆圈的群鼓舞。瑶族长鼓通常用沙桐木作材料,按其形状分小、中、大三种。木心挖空,两头喇叭蒙上精制的黄羊皮,然后用68条染色麻绳拉紧两头黄羊皮,再涂上红、黄、白等色彩,绘上龙凤图案,美化鼓身。跳舞时,舞者用一条彩带绑着两头“鼓颈”,挂在肩上,横于腰间,右手使掌、左手持竹片分别击鼓,随着音乐节拍,即发出“唪啪唪梆”的铿锵之声。如果4人以上击鼓,随着音乐节拍,即发出“噼啪蓬平”的浑厚激昂之声。若配之牛角、芒锣、唢呐伴奏,则如古代列队排阵厮杀,鼓角喧天,山鸣谷应,振奋人心。

来源:《草根湖南-湖南民族民间文化解读》
日期:2015-09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