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音乐舞蹈 > 舞蹈

民间舞蹈:舞火龙

作者:孙文辉 【字体:

  夜幕降临,在唢呐、灯笼、火把的簇拥下,客家火龙出动,一老者提香篮引路,向沿路人家送上一炷香火,主人放鞭炮迎接。火龙进入农家游走一圈,为主人驱除瘟疫。至祭祀之地,领头人早已安排好香烛、供品,将龙身上的香火点燃,鼓乐声中,火龙开始舞动。舞龙有基本的招式,如龙拜四方、雪花盖顶、团龙献花、黄龙绞柱、龙跳五门等。舞龙之后便是送龙,将火龙送至河边沙滩,举行仪式,叩谢龙神。然后将龙火化,恭送火龙回龙官。

 

  郴州嘉禾的“文龙”嘉禾的龙灯“文龙”,又名龙舞。除头尾两部分外,中间分节,节数为五节七节九节十一节,均为单数。每节都用竹篾扎成骨架,贴上彩纸蒙上布,龙口装有龙珠,并用苎麻做成胡须。文龙分大龙、双龙、单龙,大龙体积较大,一般九人舞动;单龙体积较小,一般由七人舞动;两条单龙在一起,即组成双龙。舞龙规矩为龙头先进村,龙尾先出村,路遇其他龙时,小龙让大龙。.龙灯队伍中举牌灯者随乐队开道。接着是一个手持龙珠的领舞人,后面才是舞龙人。

 

  龙舞的表演内容较为丰富,除一般性的窜村、走四门、耍四面等程序外,还有龙摆水、龙穿花、龙灯结、龙穿云等几十个花样套数。龙舞的曲牌,为唢呐曲牌,大体分为窜村、舞龙两类。舞龙中有舞龙、鱼得水、龙过山、龙摆阵等曲牌,用锣鼓、唢呐、琴、笛子等乐器伴奏,生动活泼,热烈欢快。在农村,龙灯队伍一出现,便有人放鞭炮接应,然后绕村一周,唢呐鼓吹迎接,舞龙者及观众打马头哨助兴,绕村完毕,寻觅空地,待观众聚集后,耍龙灯者首先喊:“歇住锣鼓停住音,文龙来到贵府贺新春。老行师傅齐恕过,新学弟子耍龙灯。”接着旋舞一圈,“打”出一块空地。然后锣鼓声起,开始舞龙。桃源“板龙灯”常德桃源龙灯的种类有老龙、幼龙、鳌龙、草把龙、母龙、长龙、板龙。老龙、幼龙、鳌龙是指其龙头的形状而言。草把龙全身系用稻草把扎成,多为小孩玩耍。若舞龙手全为女性,则这条龙便是母龙。长龙最为盛行的是以竹丝扎身,彩布连接头尾,腹中置灯,下接长木把,用手高举舞动,不断翻滚。舞蹈中间,常将龙头昂于中心,龙身盘拢歇息少顷,由一人诵赞词,众舞龙手于每句赞词后齐声应喝,称“喝龙”,以祈吉祥。长龙一般十几个人玩耍,也可将龙身无限加长,由数十人乃至数百人共同玩耍。其中桃源县九溪乡板龙灯尤为特别。桃源县九溪乡板龙灯,又称“龙板灯”。相传,九溪官坪人为求谷龙保佑,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扎一条龙头、龙尾,并用八块或三十六块木板连龙形灯,伴有旗、锣、鼓、伞、珠、灯、铳出灯,此后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谷龙的传说一直被传为仙话,玩板龙灯也广为流传。元代末年,为推翻元人的统治,官坪一带农民决定以玩龙灯的名义,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举事。明灭元后,老百姓为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正月十五的龙王的忌日和六月三十日老龙王的诞生日,都要请戏班唱哀悼戏与贺寿戏,同时出玩板龙灯。板龙灯便由此流传至今。1978年板龙灯作为民间娱乐与体育活动被发掘复兴,集百技为一体的板龙灯,主要用竹、木、布、纸等材料通过做、扎、雕、刻、剪、画、装裱等技艺构成具有综合艺术,气势雄伟,声势浩大的龙板灯。玩时除有高4米的龙头、龙尾与数百米板龙身及千姿百态的小灯外,还配有八面龙旗,两面土锣,两面巨鼓,一把五颜六色万民伞,一颗巨大明珠,一对彩灯、虾、蚌、鸽,十六杆火铳,十六支唢呐等。板龙灯舞起来极具观赏性,可玩出福、禄、寿、喜与“游龙戏水”、“滚龙戏珠”、“天鹅孵蛋”、“五谷丰登”等字样与图案,夜间掌灯舞耍,灯火生辉,壮观多姿。1993年,桃源九溪乡被湖南省命名为‘!板龙灯艺术之乡”。衡南东乡“七巧龙”七巧龙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清末年间在衡南东乡一带兴起,人们在喜庆、祭祀时表演,以此烘托气氛,传递感情。每条龙是七节,在耍法上有盘花、跃水、腾云、穿门、戏珠、滚腰、下海等七种主要技巧,加之“七”谐“喜”音,表喜庆吉祥之意,深受群众欢迎,故取名为“七巧龙”。龙长四丈五尺,身围一尺三。一杆珠同时指挥四条龙起舞,或穿或解,或结或解,或聚或散,各自按一定的程序、一定的节奏,默契配合,组成各种不同的图案,显示出它短而活、舞而巧、龙多而不乱的独特风格。在耍法上集舞蹈、杂技、武术于一龙,融文、武、智、趣于一体,具有独特的美丽艺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七巧龙于1983年民间舞蹈普查工作中被挖掘出来,并整理出完整资料,1986年被编人《中国民间舞蹈集》。

 

  历年来,多次参加国家、省、市调演,受到专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江华瑶族人龙相传明嘉靖七年(1528),江华瑶民因忍受不了当地官绅的压迫与剥削,便推举17名代表上京告状,终于废除了“不准瑶民摆桌子吃饭”和“逢年过节要宴请官绅”的两条陋规。17名上京的代表回到家乡后互相拥抱,骑肩起舞,以示庆祝,此后便逐渐形成“人龙”。“人龙”一般由17人组成,构成八节,每两人组成一节,一人站立,另一人跨于其肩,向后仰头搭在后一组跨者的腿上,并双手扶住其双脚,后一组站立者双手扣住前一组仰卧者的胸部。这样各组前后互相连接是为“龙身”。最前边一组的站立者由另一人紧贴胸前,双腿反夹其腰下部,是为“龙头”,有时站立者肩上还坐一小孩。最后一组的骑者身向后仰,悬空摆动,是为“龙尾”。舞龙时,由龙头领先,做“之”字形、圆形、弧形的路线走动,速度或快或慢。每个舞者靠脖、肩、腰、腿的力量互相配合,协调行动,可以培养坚忍不拔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人龙”有人柱、宝塔、串牌坊、雄鹰展翅等18套动作。一般于春节和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举行。

来源:《草根湖南-湖南民族民间文化解读》
日期:2015-09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