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音乐舞蹈 > 舞蹈

苗族传统舞蹈:鼓舞

作者:田金霞 【字体:

  鼓舞。苗族鼓舞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西南其他各族中,今尚未见有鼓舞之俗”(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鼓舞的动作大都是模拟生活、生产场景,如妇女织锦、收割打谷、习武练枪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苗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鼓舞有以下几种:花鼓舞。它主要流行于凤凰县,多在春节前后、赶秋、跳年等节日里表演。苗族花鼓舞的表演形式有双人花鼓舞、四人花鼓舞两种。双人花鼓舞由两人同时击鼓起舞,各击打鼓的一面,鼓点一致,动作相同;四人花鼓舞由两人击打鼓的两面,另两人敲打鼓的两侧,四个人鼓点一致,动作相同。猴儿鼓舞。它主要流行于花垣、保靖、吉首等县市,是鼓舞中比较原始的一种舞蹈形式。动作有戏鼓、听鼓、扼鼓等,表演时模仿猴子的神态,或抓耳挠腮,或左蹦右跳,随着鼓点的疾、缓作多种动作,颇具情趣。团圆鼓舞。它流行于湘两苗族聚居区,是一种喜庆团圆的集体舞蹈。其舞蹈形式与传说有关。据说很久以前,苗族先民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南于无法生存,许多人纷纷外出谋生。外出谋生的先民们约定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八日这天赶网苗寨团圆,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谷场中央打鼓,乡民们同着大鼓起舞。这个约定长期沿袭下来,形成了如今苗地的团圆鼓舞。团圆鼓舞由1人在场地中央击鼓,先由44女围着击鼓者跳舞,其外再由众人联手同成一个大网起舞,可以单圈、双圈起舞,也可以三圈起舞,视参加舞蹈的人数而定。团圆鼓舞的动作简单明了,舞会中常有外乡人参与其中,是一种颇受游客欢迎的舞蹈形式。跳年鼓舞。它主要流行于湘西古丈、风凰、泸溪、吉首等地,是一种在年节举行的大型集体舞蹈。由一位长者在场坪中央击鼓伴奏,苗民们围着鼓沿着同一方向载歌载舞。动作统一协调,女子在里圈做纺纱的动作,男子在外圈做耕地的动作,脚步动作单一,或进步退一步,或进一步退三步,或退一步进一步。

来源:《湘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
日期:2008-08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