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少数民族歌舞
这里还是歌舞之乡,在村落和田间,不论早晚都可以听到美妙的歌声。按照季节,敬神祭祖必唱各种神歌;婚丧大事则唱庆贺或悼念之歌;生产劳作时,随时唱着各种悦耳开心的歌。苗族有赶边边场的风俗,青年男女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赴边边场约会,彼此交流感情寻找意中之人。在逛集之后,男女青年双双对对漫步至附近的山林,男问女答或女歌男对,情歌此起彼伏,在山谷里回荡。
土家族、苗族人民善舞。舞蹈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反映民族的远古图腾,如苗族的胡瓜舞、接龙舞、龙舞等;有的反映社会生活,如在湘西苗族广为流传的鼓舞。苗族的神舞《还傩愿》等,名为祭神、跳神,实为对自己历史的一种纯艺术创造。
据考证,土家族的大型歌舞《摆手舞》源于唐代。以前湘西土家族聚居的村寨,差不多都有摆手堂。摆手舞分大摆手舞和小摆手舞两种。大摆手舞规模庞大,以祭祀“八部大王”为主,在摆手堂进行,仪式隆重,祭祀礼毕即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有时持续三天三夜,每天都有不同的祭祀活动和歌舞节目。如永顺县马蹄寨,每逢大的祭祀都聚满了从远道赶来参加、观看跳舞的人和做生意的人。湖北、四川的土家族也纷纷赶来,最盛时可多达五六万人。这种大规模的文艺活动,实属少见。“打溜子”是土家族流传最广、深受人们喜爱的打击乐器,每逢年节、婚礼、喜庆日子,必打溜子,它曲牌丰富,相传有150多套,每个曲牌不仅丰富多变,而且有很强烈的韵律感。
湘西土家族、苗族舞蹈,无论哪种类型,都是用形象优美、富有节奏的人体动作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它们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其整体就像一部优秀的民族历史“史诗”。
日期: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