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碧村毛古斯舞剧的演出
保靖县土碧人称毛古斯为毛猎舞、装毛古斯,称祭祀祖先的活动为舍巴巴,又称为调年,土语为“起来耶”。每年正月调年只举办三夜,十三日进庙,十五日解散,毛古斯放在最后一晚演出。地点是调年坪。
该村田、彭、贾、王四家族属先入开村之户,其余的向、李、孙几姓属后来投靠者。因而寨上土王祠与土地堂仅为四家族共有,承演毛古斯戏、跳毛古斯舞,求神赐福亦为四家族引领全村举办调年之专利。
1.请神敬神
其祭祀程序按照祖先传下的舍巴牌之具体规定去完成。据说这舍巴牌是两尺长、六寸宽的木牌,上面写明有关规定事项,如日期为每年须敬两次:正月间一次,跳毛猎舞;六月六一次,只敬神,不跳舞。其上还注明调年起始日期和具体敬法。对于用毛人的方式来祭祖的缘由,说是远古姑娘不开笑脸,男人们要惹她们发笑,笑了年成才好,人们才穿草衣装毛古斯。所敬之神除土地神、女祖外,还有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各神祇的身世与传说与双凤村相似。在此之前不知敬的是何神。
2.跳摆手舞
此时大鼓移至坪中,寨首头人领先,村民们与毛古斯随后。大家围鼓起舞,每个动作正、反各三圈即停。动作有修山、熛山、挖土、撒灰、播种(图5-18)、收小米、打粑粑、扯炉、打铁等。
▲图5-18 播种
3.装毛古斯
演戏中有拔步卡与拔帕(或称帕你)对歌。
4.扫堂
扫除瘟殃时气。
5.盘歌
至终场,无后续节目。
剧场即在调年坪,村民围观,提子把架设在坪之四角,夜里照明。坪中烧一堆篝火,说火能避邪。“祭神不离歌舞,歌舞不离锣鼓”,这是土碧人的俗话。锣鼓由锣鼓师一人操作,一旦鼓置坪中,便表示调年开始。
严格地说,土碧的毛古斯尚处于祭祀歌舞之摇篮中。众毛古斯围鼓起舞,有人物对话时便随锣鼓一并停下,对话完毕便又继续起舞,故其舞剧的色彩与格调较为鲜明而突出。
该村没有找地、问迁徙的情节,一开场便是群体性舞戏。节目依次如下:
第一个剧目:《做阳春》
①修山:老毛古斯拔步卡与拔帕带领众小毛古斯围鼓起舞。他们以手中的三尺多长的草扎阳具(称神棒)左右挥动,作砍刺、掀卡子等舞蹈动作。
②熛山:拔帕将燃烧着的草把拖进圆场,众小毛古斯在后面追赶,挥棒扑灭野火。场里一派“嗬嗬吔,吔嗬嗬”的呼声。
③挖荒:以神棒作挖锄,跳挖土舞,三圈停。
④锄草:跳法如前,对话自由无定规。
⑤摘小米:拔帕背着竹背篓,行走在众毛古斯之行列中,众作摘穗、丢穗入拔帕背篓中的动作。无舞。毛古斯可随意抓观众头上的包帕、手中的烟袋等当作小米穗丢进拔帕的背篓中。有的观者被追得满场逃窜。
第二个剧目:《打粑粑》
①毛古斯舂米。一个粑棰平放在地,另一粑棰竖架在它上面,作舂碓状。每个毛古斯跳舞近前,踏碓一次,顺势在地上打滚一次。
②蒸粑粑。鼓边长凳上扣一个无底背笼,底部朝上如甑。拔帕作倒米入甑状。
嘎梅卡说道:“糯小米蒸好了,开始打粑粑了!”上来两个壮汉脱光上身草衣(或称作“半边月”草衣,分两边扎在腰带上),搬把粑棰舞一圈,然后作轮番打粑状。
③喂粑粑。嘎梅卡说道:“粑粑打好了,现在喂粑粑。”有的毛古斯用手在粑棰上作抓粑粑吞食状,有的观众亦作抓食表演,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得到祖先赐福。
调皮的小毛古斯常常用神棒裹地上的稀泥巴向观众嘴上喂去,有的抓泥巴或干牛粪追着去喂对方,有人被追逐爬上高树去。
游玩半个时辰以后,嘎梅卡吩咐道:“现在吃神粑。”所有村民均可从周围树枝上拿到属于自己的一串粑粑,人手一串,几乎等量。
第三个剧目:《驯牛》
众毛古斯围鼓起舞。一演员头戴双数辫的遮面草冠,蹲在鼓架边(鼓架这时代替了牛圈),打出响鼻,抖动双角,做出十分凶猛的样子。
在此剧中扮牛的人历来是受人尊重的。演出完毕,那敬祖先的猪头照例赏酬给他。因为牛对土家有功,素有“土家无牛客无本”之说(客,即汉族商人)。然而,扮牛者需特别小心地将遮面草冠戴牢遮严,不让别人认出自己是谁,特别忌讳别人叫出自己的名字,认为这样将遭厄运。
第四个剧目:《打铁》
此剧目分为两部分:
①扯炉:副掌堂师将无底背笼横放在长凳上当作风箱。舞众逐个舞近风箱,将神棒戳进背笼里抽插一两次,猛然在地上打一个滚,直到最后一人。
②打铁:副掌堂师将背笼倒扣在长凳上充作铁砧。众毛古斯围鼓圆舞,逐个在铁砧前挥动神棒,对着铁砧作一次打铁状,然后在地上打一个滚,直至最后一人。
第五个剧目:《扫邪盘歌》
本节目由拔步卡、拔帕两位祖先担任。拔步卡说土语咒语,拔帕挥竹扫把扫进扫出。人们认为只有这两位祖先才有本事为全村人扫除瘟殃时气,扫进人发畜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日期: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