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音乐舞蹈 > 舞蹈

土家村寨双凤村的茅古斯舞

作者:马翀炜;陆群 【字体:

土家族地区的茅古斯舞表演,属于原始的戏剧艺术。表演茅古斯的人头戴稻草扎成的草帽,上面扎五根小辫,身穿草衣草裙,臂与腿系草围,赤足。所表演的茅古斯中主要是一些模拟狩猎活动的动作,如围猎、追打野兽、抬野兽等。双凤村的茅古斯表演大都是放在摆手舞之后举行。每场都有简单的情节和人物对话。主要人物有老茅古斯、小茅古斯、土王派来的人、拐子等。据村民介绍,以往的茅古斯表演,一般有六场,分别是扫堂、烧山挖土、赶肉、钓鱼、学读书、接新娘。现在很少会全部演完了。

 

个案:茅古斯舞和摆手舞

 

调查组进村调查十来天后,跟村民们日渐熟悉,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村里几个老人知道了我们这次调查的意义,于是商议为调查组跳一次摆手舞和茅古斯舞。经过大家的商议,日子定在了813日。

 

在正式跳摆手舞之前,村里都在为之忙碌着。开始是晚上听到年轻人在排练“打镏子”,叮叮当当紧凑的音乐响了好几个晚上。主要是祭祀祖先的摆手舞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在舞蹈开始跳之前,必须祭祀祖先。为了这次祭祀祖先,村里准备了南瓜、稻穗、玉米、猪头等物。正规地跳摆手舞必须穿上土家族的服装,头裹黑纱头巾,这次跳摆手舞也不例外。村里的这些服装都是县民族事务局等部门为村民们举行各种活动购置的。平时,村民们的民族服装都收起来放在村里,只是到了跳摆手舞等重要活动时才用。跳摆手舞之前还有一个跳“茅古斯”的节目。跳“茅古斯”的时候,演员必须穿上用稻草扎成的装束才行,但是村里没有稻草了。为了“茅古斯”这个节目能够很好地进行,双凤村村民从别的村子买来了几担稻草,由几个老人打夜工扎出了十几件稻草服装。

 

由于摆手舞不是经常跳,村民们担心自己的动作有些生疏了,为了813日表演的成功,村里决定在正式跳之前演练几次。811日,鼓架被人们从储藏它的地方搬到了村小学前的土坪里,上面蒙上了厚厚一层灰,一个妇女拿来一块湿抹布,很仔细地把鼓架擦洗了一遍,鼓架重新焕发出了光彩。锣鼓是放在村小学老师宿舍的一个角落里,蜘蛛网蒙盖在它们的上面,久已闲置的它们这时也被摆到了熟悉的位置上,村里几个厉害的鼓手也来了。村支书的儿子田明礼,是一个敲锣打鼓的好手。在跳摆手舞中是主要的角色。鼓架摆到了土坪的中心位置,田明礼站在鼓架旁,拿起两根木棍,左手敲锣,右手打鼓,顿时,那熟悉的声音再一次飘荡在村子的上空,村里的男女老幼都赶往了村小学。要知道,这个时节,他们每天都要顶着烈日去搞“退耕还林”,他们都很疲惫了,但他们依然热情很高。村民们一到就以鼓手为圆心,自动地形成一个大圆。

 

果然,有些人由于好久没跳了,动作显得有些生疏。但他们依然在认真地跳着。田仁信、彭英威等几个老人也加入了其中,他们的动作显得非常和谐,一些年轻人跟在老人后面跳,一招一式也显得有些像样子了。我们调查组的成员也赶忙听从那鼓声的召唤,一个接一个地走进了人群中,跟在村民们的后面,认真地学起来。碰到弄错了的时候,村民们则会及时地帮我们纠正。彭振平和田顺心教我们特别认真。一圈下来,动作也像个样子了,在练习摆手舞的同时,我们调查组有几个人在旁边照相,镁光灯下,人们舞得更起劲了。从下午五六点一直跳到晚上10点多时,电突然停了,但村民们丝毫不受影响,依然兴高采烈地在夜色朦胧的摆手坪上舞着、唱着。

 

813日一大早,全村人(包括调查组一行)很早就起来了。调查组来村里的时间也不短了,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村里的帮助,现在调查组即将离开双凤村,为了答谢这么多天来全村人的帮助,调查组决定买两只羊,买几十斤酒,再请人到山下买来几十斤肉,请全村人吃一顿饭。村里人说,从来还没有外面的人请全村喝酒的事,他们觉得我们来调查他们村就是他们村的光荣,现在又请他们真是不好意思。也表示一定会把茅古斯和摆手舞跳好,让调查组认真记录。所以吃这顿饭对于双凤村来说是一件大事。几个村民很早就把调查组从彭振平家买的羊牵了出来,并在小学校旁把羊宰了。两个掌厨的大师傅把学校旁的一块草地铲平,在上面挖了两个坑,用泥巴糊好,这样就形成了两个简易灶,然后把大锅一摆。今天的菜肴就要在上面弄了。

 

整个土坪上人头攒动,大家笑声不断。场边上早就树起了一杆大旗,上面是一龙一凤,中间一个火球的图案。先前就知道调查组在双凤村搞民族村寨调查的中共永顺县委欧道胜副书记、县民族事务局向用高主任以及县政协的领导,在调查组进行调查期间,就曾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听说村民要为调查组专门表演摆手舞和茅古斯舞这件事之后,他们电话通知调查组和村委会,表示他们一定要来参加。上午十点左右,欧道胜、向用高等领导与许多县里的领导和记者共二十多个人上山来了。他们向调查组表示了慰问并赠送了桃子、苹果、西瓜等作为慰问品。然后,大家一起到了“茶科所”开了一次简短的会。会上,两位领导先后向调查组及村里的干部讲了现在永顺县的党政有关部门对双凤村建设的一些设想:即加大对双凤村的投入,争取把它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土家第一村”,让它成为一个真正的旅游景点。他们说,云南的旅游业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希望云南大学今后能在这方面给予双凤村及永顺县更多的支持。调查组组长马翀炜博士应各位领导的要求,也向他们介绍了云南几个著名民族村成功建立的例子,并为双凤村将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保持全村的土家族木结构房屋,加强传统文化如语言的保护,改善卫生、交通条件,恢复传统手工业等等。简短的会议结束后,县里的各位领导在村干部的陪同下去视察整个村子。调查组则回到摆手堂前。

 

县里的领导来到摆手堂之后,由魏大万副主任主持了一个简短的授匾仪式。调查组组长把带去的“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土家族调查点”的铜匾授予了村党支部书记田义元。然后,村民们在铜匾上披上红绸,然后让村民田顺心爬上梯子,把它端端正正地挂在了“摆手堂”的大匾下面。

 

村民们陆陆续续开始穿上土家族的衣服。祭祖的东西也准备好了。跳茅古斯的七个男子也在头上、身上扎好了茅草编成的衣服,准备开始演出了。主持人魏大万也穿着一身土家族服装走到摆手堂大台阶上,宣布活动开始。调查组组长马翀炜博士,组员罗康隆博士先后致词,然后是欧道胜副书记讲话,下面一片掌声。

 

正式的“祭祖”仪式开始了。几个男性青壮年抬着八个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木盘,里面装着供奉祖先的猪头、腊肉、南瓜、稻穗、玉米、鲜花等物,排成整齐的两列,在锣鼓声中向摆手堂走去。两位老人彭英威、彭英彬在摆手堂内接住他们依次递来的东西,放在桌子的两旁。桌子上面是祖先的牌位,用一块漂亮的西兰卡普盖着,牌位前插一对红烛,三炷香,摆了八个酒杯。祭品放好后,两位老人开始在牌位前烧纸钱,口中“喃喃”有词,最后将八杯酒泼洒在地上,“祭祖”仪式便宣告结束了。整个祭祖仪式中,只能全部是男性参加,而且摆手堂里只有两个老人在里面,其他人都是不许入内的。接着是彭英威和另一位老人分别扮演土地公公,土地婆婆,两人都戴面具。彭英威老人身穿黄色长衫,右手摇扇,一直都是他在唱着。而土地婆婆则身穿花衣,手拄拐杖,在旁边摇晃着应和。

 

接下来是“茅古斯”舞的表演。“茅古斯”是土家模仿祖先开辟家园,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原始舞蹈。本来,“茅古斯”舞要在树林里跳才是最正规的,但为了大家方便观看,就在操场上进行了。他们七个人列成一排,先站在操场下的小路上。每个人都是头上罩着有五根长长的冲天草辫的“草帽”,身上、手上、腿上都捆上稻草。摆手堂前,彭英威老人头裹黑纱,穿着一身白色的布扣衣服,站在一张祭桌前,桌子上点一对红烛,三炷香。一切准备就绪后,领头的开始口中狂叫着,边抖动身上的茅草,边跑到祭桌前。他不断地跳动着,开始用土语和彭英威老人对话。“野人”叫老人“拨卜长”,即“老公公”的意思。老人似乎是神灵的代表,很快就降伏了狂躁的“野人”。他手中擎着一炷香,向后退七八步,然后大喊着冲到祭桌请祭拜,前后共三次。然后,他接过老人递过来的竹制大扫帚,在操场上边吼叫边把扫帚抵在地上向前冲刺,到操场尽头用力扬起扫帚,再用力打在地上,掀起了很多尘土。然后又再照样冲刺回来,也来回进行了三次。这个仪式叫做“驱邪”,也就是扫荡居住地的瘟疫、疾病及不祥的东西。然后,“野人”再次接过香,恭恭敬敬地在祭桌前跪拜、叩头。

 

然后,他站起来,飞快地跑到原来站的地方,向其他的六个“野人”大喊一声,领着他们吼叫着都冲到了祭桌前。每个人拿着一些黄纸,在烛火上点燃递给他们。他们见到火异常兴奋,狂叫着相互传递火种。天气太热,特别是领头的太累了,大家就地休息了几分钟,又开始下一个“抢亲”仪式。

 

由一个男性头盖红布扮作被抢来的新娘夹在一群野人中间。他们开始有规律地发出“嗬哟”的声音,在操场上绕了几个圈后,便拖着新娘到祭桌前来跪拜成亲。开始大家还比较安静,一个“野人”和新娘开始跪拜。还没拜完,突然,旁边的一个“野人”怪叫着冲上去把他推倒,自己霸占了新郎的位置,要和新娘成亲。后面的“野人”见状,都大叫起来,相互推搡,抢着拜堂,婚礼就在这一片乱糟糟中结束了。

 

然后是“赶肉”,也就是打猎。彭英威老人在大旗旁边先摆好了三块垒起的品字形的石头,中间放一个挽成“又”字形的草标,前面插了三炷香。老人告诉调查组这是“梅山神”。草标代表女性猎神。由一个小孩子扮作“野兽”,双手着地,在地上迅速地四处跑动着。“野人”们见到“野兽”,立即欢呼起来,然后冲上去进行围捕。“野兽”受到惊吓,四处逃逸。但“野人”们早已形成了包围圈。经过一段时间激烈的搏杀,“野兽”终于被捕获。大家欢呼起来。旁边围观的群众见到这一场景,也开心地大笑起来。几个“野人”七手八脚抬着“野兽”往“梅山神”走去。把“野兽”横放在梅山神前,他们恭恭敬敬地祭拜了猎神,然后兴高采烈地抬着“野兽”回去了。

 

茅古斯的表演结束。本村的老支书彭家齐开始演唱山歌。旁边由老人田仁信吹木叶伴奏。老人站在摆手堂前,精神矍铄,清了清嗓子后就高声唱开了。他先后为我们演唱了好多首歌,大部分是用土语演唱,也有一两首是用汉语唱的。老人声音高亢,曲调优美,字正腔圆。后来他说:“这些歌只是我们土家歌中的几首,我们还有很多歌曲。今天只唱了积极向上的,没有唱‘风流歌’(情歌)!”

老人一下来,四个年轻人手各拿着大锣、土钹、勾锣(马锣),走到了摆手堂前,开始表演“打镏子”。“打镏子”土语“家伙哈”即以四种乐器共同和谐地敲击,共有一百多个曲牌,曲牌之间的衔接过程叫“上车”。表现内容十分丰富。那天,他们为我们演奏的有“打马过桥”,“八哥洗澡”,“古树盘根”,“梅花跳”,“喜鹊闹梅”,“双龙出洞”等。每一个节目都有十分钟左右。这天的“打镏子”特别的好。乐声清脆悦耳,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然后是“哭嫁歌”表演。由村主任何冬莲头戴红布扮作“新娘”,其他的四位年纪稍大的妇女扮作她的长辈、姐妹。“新娘”坐在中间,四位妇女围着她坐成一圈,头上都蒙了一块黑头巾。何主任首先哭开了,边哭边“唱”着。四位妇女马上跟着哭唱起来。由于五个人一起哭唱,用的又都是土家语,各有各的唱词,所以我们弄不懂她们“哭嫁歌”的歌词。开始时她们带有表演性质,但到了后来,也许相互间受到了感染,她们似乎真的哭开了。一边哭一边用手轻轻地在“新娘”身上拍打,旁边的一个中年妇女忍不住不停地擦眼泪了。周围的人都纷纷上前劝慰,大家都说“可以啦,可以啦!”她们才渐渐收住了哭声。揭开头巾一看,果然有两三个是真的哭出了眼泪,正不好意思地在擦眼泪呢!

 

“哭嫁歌”一完,大家就兴奋起来了,因为后面就是全村都可以参加的他们已排练多日的“摆手舞”了。“点点冬冬”的锣鼓声一响起,大家便迅速地围成了一个大圆圈。最开始是节奏缓慢的“爬山”。这模仿祖先上山的艰难,这时用以连贯“爬山”动作的是单摆。然后是打粑粑、挖土、织锦、抖跳蚤、打蚊子、斗牛。这些动作都是从生产生活中得来,是当地土家人民真实生活在文艺上的反映。跳舞的过程中,由田仁信、彭英华、彭英威等几位老人轮流和着音乐高声唱“摆手歌”,都是用土语演唱。唱完一段后,全部人一起和“嗬嗬也,嗬嗬也,哗哗!”受到村民们的感染,调查组组员、县里的领导都纷纷加入了摆手舞的行列中,大家一起跳舞、唱歌。

表演活动结束了。村民们纷纷回家取来碗筷,10个人蹲在地上围成一桌,总共大概有七八桌,然后倒上酒,端上煮好的几盆菜吃开了。我们和县里的领导也围成一桌子,喝酒吃菜。菜每桌只有两盆,一盆是羊肉,杂的南瓜、豆腐、辣椒等;一盆是猪肉,也杂着各种蔬菜、辣椒,非常可口。

 

这时,彭家齐、田仁信、彭英威三位村里的“老把势”上来敬酒,唱“敬酒歌”。大家端起酒碗,三位老人唱道:

 

阿涅麻呢也也嗬毕兹卡毕兹卡翁兹格咚翁波啦翁波啦翁波啦翁兹别热乎它翁兹哩热乎哈别嘎热乎哈别嘎热乎乎

昌涅麻呢也也嗬毕兹卡毕兹卡翁兹不咚翁波啦

翁波啦翁波啦社巴巴社社巴堂莫扎社巴别兹拉社巴

别兹拉热乎乎

 

彭家齐解释说:“这是对远方的客人表示欢迎。我们虽然没有好酒好菜,但我们仍然忠心地用酒、用摆手舞欢迎大家。热乎(干杯)!”

 

老人们兴致非常高,和我们一起吃饭、喝酒,由衷地对我们的到来再次表示欢迎和感谢。双凤村的土家人喝酒不互相劝酒、逼酒,大家想喝多少,自己倒多少,尽兴即可。吃完饭后,县里的领导们跟大家道别后开车下山去了。

 

大部分人回家去了。还有老人们,一些和调查组熟悉的年轻人和妇女留下来收拾打扫。妇女们显然也非常高兴,她们甚至像男人一样互相高声笑骂着,小孩子一样相互追逐打闹。魏大万副主任收拾好柴火,准备背走时也被他们拖拉着,柴火撒满一地,大家笑作一团。

但这时,有几个年轻人因喝了点酒,争执起来,不久也就平息了。虽然出了一点小小的意外,但老人们依然兴致不减。吃完饭休息了一会后,他们又主动要求要为我们唱歌。七八个人在锣鼓之间又围了起来。现在的主角是彭英威老人。他思维敏捷,都是七字即兴的叙事长歌。他前后唱了两次,每次时间都在十五分钟以上,演唱的内容包括了好几大块:对毛主席的赞美,对邓小平改革开放的赞美,对党和国家对土家人民重视的赞美,对云南大学和吉首大学的感谢,对调查组每一个人的感谢。然后,还有一些是评价当前不良社会现象的,对村干部的批评建议,对村里年轻人不会说土家语,不学土家语的批评,以及对自己一生的简要总结和评价。内容丰富庞杂,所唱的曲子都有一定曲调,随口附上,却往往做到押韵排比。并且每字每句都发自肺腑,非常动听感人。然后是彭家齐和另外一些老人也唱了很长时间的歌,直到日已偏西。

 

这天的“摆手舞”就这样圆满结束了。

来源:《土家族:湖南永顺县双凤村调查》
日期:2004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