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
湘西苗族的文化虽较落后,然在其保存的原始文化中,并非一无可取。如鼓舞、技击等,都有保存的价值,而尤以鼓舞最能引人注意。《苗防备览·风俗考》记苗人的鼓舞云:“刳长木空其中,蒙皮其端以为鼓。使妇人之美者跳而击之,择男女善歌者,皆衣优伶五彩衣,或披红毡,戴折角巾,剪五色纸两条垂于背,男左女右旋绕而歌,迭相和唱,举手顿足,疾徐应节,名曰跳鼓藏”。这一段所记是苗人在吃牛大祭典时的鼓舞。近年以来,地方政府屡次出示严禁苗中淫祀,因此跳鼓藏一类的鼓舞,已不常举行。而苗中稍受教育所谓有识之士,谈及他们的鼓舞,常引为奇耻大辱,以为是暴露他们野蛮的特征。数十年后,这种可以表示民族性的鼓舞,恐将消灭,兹将调查所得,详述如下:
湘苗的鼓舞,名为猴鼓或猴儿鼓。贵州铜仁附近的红苗亦有鼓舞,名为调鼓。《贵州通志·红苗》条云…击鼓歌舞,名曰调鼓。可见这种鼓舞为湘黔两省红苗所共有。在西南其他各族中,今尚未见有鼓舞之俗。疑此舞或为红苗所独有。古代记载西南民族的舞名,《后汉书·南蛮传》有巴渝舞,(《后汉书》卷116,《列传》第70,《南蛮传》云:“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宋史·西南诸夷传》有水曲舞,(《宋史》卷496,《列传》第225,《西南诸夷传》云:“至道元年,龙光进率西南牂柯诸蛮来贡方物,太宗因令作本国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辈联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则名曰水曲。”)明邝露《赤雅》所记,苗人有舞,侗人有混沌舞,(邝露:《赤雅》卷上《侗人条》与《苗人条》。)均无鼓舞之名。今之其他苗族,如黑苗、白苗等,亦只有笙舞、笛舞,而无鼓舞之俗。故又疑红苗此舞,或非其固有,而学自汉人。按中国汉时鼓舞盛行,或由其时传入苗中亦未可知。汉魏辞赋家言赋必多及鼓,传武仲《舞赋》中有云:“眄般鼓则腾清眸,吐哇咬则发皓齿。摘齐行列经营切儗,仿佛神动,回翔竦峙。击不致䇲,蹈不顿趾,翼尔悠往,暗复辍已。及至回身还入,迫于急节,浮腾累跪,跗蹋摩跌。纡形赴远,催似催折。纤谷蛾飞,纷猋若绝。超越鸟集,纵驰瘟殁。蜲蛇蚺嫋,云转飘曶。体如游龙,袖如素霓,黎收而拜,曲度究毕。”此段完全是描写汉时宫廷鼓舞。以文字来描写音声之容的歌舞,描写无论如何精确,终不过能得其仿佛而已。李善注“眄般鼓则腾清眸”句,罗列众辞。读之,对于汉时的鼓舞可得进一步的了解,其注云:“般鼓之舞,载籍无文,以诸赋言之,似舞人更递蹈之而为舞节:古《新成安乐宫辞》曰:‘般鼓钟声尽为铿锵’。张衡《七盘舞》曰:‘历七盘而屣蹑’;又曰:‘般鼓焕以骈罗’。王粲《七释》曰:‘七盘陈于广庭,畴人俨其齐俟;揄皓袖以振策,竦并足而轩跱,邪睨鼓下,伉音赴节;安翘足以徐击,顿身而倾折。’卡兰《许昌宫赋》曰:‘振华足以却蹈,若将绝而复连;鼓震动而不乱,足相续而不并;婉转鼓侧,蜲蛇丹庭;与七盘其递奏,觏轻捷之翾翾’;义并同也。”般鼓之舞,至唐已绝,李善虽集诸舞,详细考释,亦仅得其大概。幸汉代石刻书像至今犹存。如《山左金石志》(清·毕沅、阮元同撰。)、《南阳汉书像汇存》(近人孙文青编,民国二十七年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出版,内有第一三七、一三八、一三九、一四二鼓舞图四幅。)诸书,均载有汉代鼓舞图像。看图读赋,则汉代鼓舞,宛然在目。南阳石刻鼓舞图像二幅,与今日红苗鼓舞极相似。可见鼓舞由汉代传入苗中之说,十九可信。且苗中至今传说,古代曾住在河南。中国古籍又载河南阴地有茅戎。以地域而言亦甚相近。
苗人鼓舞可分为单人舞与双人舞两种:单人舞以一人击鼓而舞,一人击鼓腰,打拍子;双人舞以二人击鼓而舞,一人击拍。舞者的性别,无一定的规定,可以任意组合。
鼓的大小在昔或有定制,但现在所用者则大小不一。以鼓置一木架之上,击拍所用之棒,长约尺许,鼓槌长约半尺许。
舞有两种:一为槌舞,一为拳舞。二者的分别,前者用槌击鼓,后者用拳击鼓。拳除打粑粑舞外,多属男子舞,女子不用。槌舞虽男女均舞,然亦有若干种舞,专限于男子。我们在看苗舞的时候,觉其动作颇为复杂。然经详细分析之后,则甚为简单。因为在每五分钟的短时间内,可舞至二十余种花样,且动作甚快,又可互相变换。所以使得观者,觉其变化无穷。现将槌舞与拳舞分别叙述之。
1.槌舞
(1)梳头舞
男女均舞。男子舞法:面向鼓,右手击鼓,鼓声为咚咚——咚,咚咚——咚。身向左,右脚尖向鼓,左脚与身同一方向。两脚相距约三十公分,右脚略曲。左手绕头作梳头状二次,第二次,手略提高作再梳状,同时左脚尖向下,脚跟提起,左右替换而打,次数不一定。
女子舞法:面向鼓,右手打鼓,声亦为咚咚——咚,咚咚——咚。身向鼓,两脚向前替换,步法与鼓声相应。左手自右乳部绕头作梳头状两次,左右手替换而打,次数亦不一定,视舞者的体力如何。后又作快击法,鼓声短促,两足前后互跳,一回作梳头状一次。最快鼓只一打,右手打鼓,左足向前伸,左手梳头,左右替换而打。
(2)插花舞
男女均舞。男子舞法:右手打鼓,鼓声亦为咚咚——咚。面身俱向左,两足分开,相距约五十公分。左手持鼓槌作花,先向地下作拔花状,再向头上插,左右换打。
女子舞法:右手打鼓,身半面向左,两足相距约二十公分,如体操时的稍息状。右手打鼓时,左手持鼓槌的下端,先向地下拔花,再向头后插上。
图19鸟飞舞
(3)背剑舞
专限男子舞。右手打鼓,鼓声咚咚——咚。面身向左,两脚距离及部位与插花相同。左手环腰,作一大圆,向背上附紧,左右换打。
(4)鸟飞舞(图19)
专限男子舞。先右手打鼓,身向左,两脚相距约六十五公分,两足脚尖均向左。左手握鼓槌中间,手臂伸直,前俯后仰,半身摇动作展翅状,左右换舞。
(5)挖耳舞
男女均舞。男子舞法:先用右手打鼓,身稍向左,两足相距约三十公分,右足尖向鼓,左足尖与身同一方向。头稍左侧,左手持鼓槌缘耳绕一圈后,腰向左弯,槌在耳口外作挖耳状一二次。身向上仰后,腰再弯。换手时左手展开作一大半圆形,目随左手而视。
女子舞法:右手打鼓,身向鼓,头向左侧,两脚相距约三十公分。左脚跟提起,左手向耳口作小圆圈旋转状,左右换舞。
图20举鼎舞
(6)举鼎舞(图20)
专限男子舞。先以右手打鼓,身向左,两足相距约四十八公分,作平桩势。左手握槌中间,手曲齐肩,身起立直,手即高举作举鼎状,蹲下手又曲,左右换舞。
图21圆手鼓舞
(7)花手鼓舞
男女均舞。男子舞法:右手打鼓,身向鼓,左手在后先向下再向上高举,作半圆形,交叉在右手上,右足同时交在左足上,两膝均略曲,左足立定,右足提起时,左手乃击鼓,如此更换而打。数次后,两足仍是替换交叉,左脚交于右脚时,两槌同时并举,从左方向右方打下。右足交于左足时,两槌由右方向左方打下。两手曲成三角形。当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时,右手则先打,左手随之而下。鼓声打成咚——咚二声。同时右足向前曲,左右互相更迭。
女子舞法:先用右手打鼓,身向鼓。两足相距约二十八公分,右足尖向前,左足尖斜向左,脚跟提起。左手臂曲上举略高于肩,向后甩作蝴蝶飞状。右手打鼓,左足移动,左手舞的姿势均须互相呼应。或两足向前出步,互相更迭。又有面向鼓为前花,背向鼓为后花,面向左右则称左花右花。
男女均舞。男子舞法右手打鼓,两足相距约七十公分,又可分为小圆手与大圆手两种:小圆手,面向鼓,两足作箭桩,左手曲举至头高,手腕旋转作小圆圈,左右互换;大圆手,面亦向鼓,左右两足摆成平桩。手伸直,旋转肩部作大圆圈,手旋转至头高则面向外。
女子舞法与男子相同,惟手旋转作圆圈形而已。
(9)猴子舞
此舞拍子甚快,男女均舞。男子舞法:右手击鼓咚咚——咚,面向鼓,左右两手换打。两足相距约三十八公分作平桩,打数次后,足即摆成箭桩。左右手各打咚咚——咚二次,于是翻身旋转,两足地位不动,左手打鼓咚咚——咚三声,回过身来亦打三声,如是旋转数次。则两槌打咚咚咚咚咚咚——咚七声,又翻身旋转亦打七声,连续旋转,愈快愈妙。
女子舞法:两足蹲下,右手先开始打鼓,左右连续而打。打数次以后,身向左旋,面背鼓时,右手仍继续打鼓,左手亦向后与右手更迭而打,左右翻覆,愈快愈妙。
图22扯须舞
(10)抽风炉舞
专限男子舞。右手打鼓,两足摆箭桩约距五十公分,但此距离须视鼓之高低而定,鼓高距离近,鼓低距离远,左手先曲前后推动作抽风炉姿势,数次后左右手足换舞。
(11)打铁舞
专限男子舞。两足作箭桩,惟脚尖向前,有时后脚跟提起,身向鼓,两手先向后甩,再至前即打鼓面做声。
(12)推磨舞
男子舞,两足亦作箭桩,相距约六十公分,后脚跟提起。右手先打鼓作咚咚——咚两次,左手甩一圆圈,打鼓亦作咚咚——咚声。乃两手同时向鼓面冲上,即刻打下,作咚——咚声,状同推磨。又有推小磨舞,两足亦作箭桩,相距约四十公分。右手打鼓,左手在鼓前磨转,作推手磨状。女子有时亦作推磨舞,然不多见。
(13)扯须舞(图22)
专限男子舞。身向前,两脚作平桩,相距约三十公分。右手打鼓,左手握槌在口部用大指举起作扯须状,随即左手向左方伸直作甩须状,左右掉换而舞。
(14)钻洞舞
又名黄狗钻洞,专限男子舞。右手打鼓作咚咚——咚声,身旋左方略斜,左手穿过左脚打鼓一下,再穿右脚打鼓一下,如是打两次,再换左手打鼓。
(15)花盖顶舞
又名梅花盖顶,男女均舞,舞法相同。右手打鼓,右足跟提起,两足略跳。左手打鼓则左足提起,如是者四次。右手打鼓,左手握槌在头顶作盘旋状。
图23阴阳二手舞
(16)起手花鼓舞
专限男子舞。右手打鼓作咚咚——咚声三次。面向鼓,身稍向左,两足作小箭桩,相距约三十三公分。左手甩上作圆圈击鼓,右手照样而打,同时身子稍向右方,如是打了数次。换左手打鼓作咚咚——咚三次,右足旋转一步,身向右,两足几成平桩,右手转至背后打鼓一下,左手亦打一下,如是两次。身足向左旋转,向左方立,左手在背后。先打鼓一下,再以右手打一下。
(17)阴阳二手舞(图23)
专限男子舞。右手打鼓,身向鼓,两足成箭桩,相距约五十公分,左手向右打鼓亦作咚咚——咚声,如是四次,两足不离原位置,翻身过来打鼓,鼓声连续而急促,往返数次不断,愈快愈妙。面鼓为阴,翻身为阳。此舞在起鼓时,身须离鼓较远。
(18)龙缠腰舞(图24)
又名黄龙缠腰,男女均舞,舞法相同。身向左,两足成平桩,相距约四十余公分。右手击鼓,左手自腰部缠过至背后击鼓一下,随即至前面击一下,如是前后往来数次,左右换打。
(19)鱼跳舞(图25)
专限男子舞。身倾斜站在鼓的右边,身与鼓成钝角,两足成箭桩,相距约六十公分。左手先打鼓边作咚咚——咚声二次,左手打一次,右手又打一次。乃跳至鼓的左边,身之姿势及足之部位与前相同,左手打鼓两次,右手又打一次,再跳如是往返跳打而舞。
图24尨缠腰舞 图
25鱼跳舞
(20)龙变鱼舞(图26)
男女均舞,舞法相同。身向左与鼓成钝角,两足成矮箭桩。右手打鼓边,作咚咚——咚声,左足跳至鼓左边,左手打鼓。右足又跳至鼓右边,左手先打,右手随之而打,再左手打,左足移至鼓左边,头向左手腋下钻过去,右足移过来仍成箭桩。右手打,左手打,再右手打,右足移至鼓的右边,同时头从右手腋下钻过去,翻身左足移过来,又成箭桩,如是左右往返。
(21)猴儿戏牛舞(图27)
专限男子舞。身在鼓右边,面向右,两足成箭桩,右手打鼓边作咚咚——咚声,左足移动转至鼓左边,左手打鼓。右足移至鼓右面,左足不动,两足仍成箭桩,左手继续打鼓边,身蹲下足成马桩。右手握槌中段,自下向上,作泼水上牛身状,三四次不等,水上泼时,两足作平桩,蹲下取水作马桩。右手又作刮牛身状,自上下刮,立起两足为平桩,蹲下为马桩。又从左刮至右,右刮至左,往返数次。右足移至鼓左边,右手打鼓,左手又作泼水及刮牛状数次如前。左足又移至鼓右边成箭桩,左手打鼓,右手作刮牛背状,左右各一次,在做泼水及刮牛等动作时,须鼓声不断。
图26龙变鱼舞
图28插秧舞
(22)插秧舞(图28)
男女均舞,舞法相同。身站在鼓中间,身面向左,两足成矮马桩,右手打鼓,左手握鼓槌的一端如持秧苗,先作拨秧状,左右各一次,乃作插秧状,亦左右各一次。
2.拳舞
(1)花朝天开舞(图29)
身向鼓,距鼓约一百五十公分,开始打时,身稍蹲下,右足先交叉在左足前,右手随右足同一方向而舞,左足与左手照样向左方舞,步数多寡不一,视场地的情形而定,普通至少第三步须打鼓,鼓作咚——咚声。
(2)爆竹舞(图30)
爆竹舞又分小爆竹与大爆竹两种:小爆竹舞身向鼓,足成箭桩,两足相距约九十公分,两手打鼓,鼓声急促;大爆竹舞姿势同前,惟两手先向后再向上甩作大圈子而击鼓,鼓声迟缓。
(3)狮子滚球舞(图31)
由大爆竹舞接连而来,右手打鼓时,翻身背朝鼓,左足移动位置与原来位置成三角形,身向右,右手先击鼓一声,左手一下,又右手一下;翻身向左时,左手一下,右手一下,又左手击鼓共成三声。
|
|
图29花朝天开舞 图30爆竹舞
狮子滚球舞(图31) 狗钻洞舞(图32)
(4)狗钻洞舞(图32)
由狮子滚球舞接连而来,向左打时,右足退后一小步,左手打鼓,右手穿右足打,左手打,右手打,再左手打,右手穿左足打,左手打;翻身右手打鼓,左手打,再右手打,左手穿右足打,右手打,左手打,再右手打,左手穿左足打,右手打,再左手打;连续不断,以快为妙。
(5)骑马舞(图33)
身向鼓,两足摆成平桩,稍蹲下。左手打鼓,右手穿右足打,左手打,再右手打,左手穿左足打,右手打,再左手打,右手穿右足打。
图35猛虎下山舞
(6)猛虎坐堂舞(图34)
面向鼓,身半面向左。右手打鼓作咚咚咚咚咚咚声,左手曲,平左肩,两足成平桩,左足退后一步,成子午桩,右足退后则左足向前,仍成子午桩,左手打鼓,右手曲,平右肩。
(7)猛虎下山舞(图35)
右足交叉于左足前,左足退后成大箭桩,同时右手打鼓作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声。至箭桩摆成以后,右手打一下,左手打一下,乃左右手同打。
(8)打粑粑舞
面向鼓,身稍向左,两足稍向左分开,立作八字,相距约二十五公分。不握拳。先以右手背击鼓作咚咚—咚声二次,再击作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身略曲作伛状,左右手互换而打。此舞男女均舞。
图33骑马舞 图34猛虎坐堂舞
日期: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