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音乐舞蹈 > 音乐

土家的民间歌曲

作者:梁先学 【字体:

  民间歌曲泛指各民族在其劳动、民俗、交往等社会活动中自发编唱的各种歌曲。土家民间歌曲分为土家古歌、武陵山歌、城镇小调、劳动歌曲、风俗歌曲等。土家民歌结构有单曲体与联曲体两种形式。在土家民歌中,“桑植民歌”享有盛誉。桑植民歌品种繁多,曲调丰富:山歌高亢、明快;小调悠扬、婉转;花灯活泼、俏皮。加上歌中别具一格的衬词、衬腔,更显示出浓郁的民族风格。桑植民歌中数量最多的当数表现男女情感生活的情歌,歌词感人,极富韵味,如《冷水泡茶慢慢浓》、《四季花儿开》、《上四川》、《好郎好姐不用媒》等。20世纪50年代,桑植被誉为“中国民歌之乡”。2005年,中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把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后,桑植民歌更是享誉世界。而今,桑植民歌跨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古歌包括梯玛歌和摆手歌等。梯玛歌。是梯玛在“舍巴日”祭祀中边舞边唱的歌。其曲调深沉,表现气氛神秘。摆手歌。是在“舍巴日”祭祀活动结束后由歌师在众人跳摆手舞时用土家语演唱的歌。歌师演唱时既有固定唱词,也有即兴部分。“摆手歌”曲调均是土家山歌,曲调高昂,节奏自由。土家人跳摆手舞有“摆手舞锣鼓曲牌”,如“匡匡匡冬冬l匡冬冬l匡”等。歌师演唱节奏有与鼓点节奏同步者和不同步者两种,舞者只听鼓点跳舞。山歌武陵地区土家人在山间、田野抒发情感的一种民间抒情歌曲。山歌突出的特点是歌词直畅、旋律跌宕、有简有繁、节奏自由。唱山歌者因景生情、即兴作词,较之其他民歌而言,自由创作空间更广。土家山歌有四句子歌、五句子歌、六句子歌,有盘歌、茶歌、柴歌、牧歌等。种类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高腔山歌。音调高亢,激越奔放,常以真假声结合演唱,有浓郁的野味,很龙山水沙平晨曦(田翔摄)能表现土家族人豪迈、质朴的气质。平腔山歌。曲调平缓,适合表现土家人纯朴厚道的内心情感。平腔山歌用真嗓演唱,内容多属情歌,曲调悦耳动听。土家人喜用平腔山歌在红白喜事直抒胸臆。永定区与沅陵县交界之地歌会常用平腔山歌打擂,并采用“冠顶法”和“连锁法”即兴作词。土家山歌多用汉语方言演唱,用土家语演唱的山歌更具民族特点,只是会唱的人越来越少,已成为土家民歌珍宝。小调流传在各个城镇、集市的一种民歌体裁,包括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地方性小调和歌舞性小调三大类。小调是土家民歌中题材广泛、数量最多的一个品种,它与土家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人们在掰包谷时边掰边唱;在屋场坪乘凉时边打扇边哼;妇女们在家摇着摇篮或做针线活时,口里唱着摇儿歌或哼着无词的小调。土家小调旋律委婉流畅,优美抒情,加上衬字、衬词的运用,表现力十分丰富。土家小调体裁形式多样,有单一乐句体结构、上下句体结构、三句体结构、四句体结构和多段体结构五种形式。小调的歌词是由-代代的民歌手加工锤炼而成,在传授中有较固定的唱本,也有出自文人之笔的。脍炙人口的小调以情歌题材居多,歌词朴实简洁、通俗易懂,音乐感染力强。如桑植县《花大姐》、《送情人》、《嘀格儿调》,龙山县《i看郎》、《一根藤》,永定区《大四景》,沅陵县《请灯》,永顺县《小郎得病》,保靖县《采花调》、《吴幺姑》,特别是慈利县《灯草花儿黄》,歌词长达300《间接号子》和保靖县《拖木号子》等。“岩工号子”词》、《慢三声咿呀号》,古丈县《岩工梭羊号子》、《三声号子》比较丰富。其中“酉水号子”有永顺县《酉水荡桨{保靖县《拉缆号子》等;“澧水号子”有《高腔号子:水号子”有《橹号子》和《桨号子》等。号子音乐律犷豪放,曲调有时铿锵、有时昂扬,节奏有时紧凑、发船工生活的,又有谈古道今的,民族风格、生活气薅草锣鼓歌。唱歌时配以锣鼓伴奏。薅草锣彭植县“唢呐腔”、“扬歌”,武陵源区“请土地”、“单靖县“挖山歌”,永定区“平腔薅草歌”等几百首曲牌高腔和平腔之分。最有特点的是张家界市永定区和;沅古坪、七甲坪、大火坪等乡唱法,演唱日寸歌者用拇声带绷紧而发出尖锐高亢的假声。风俗歌曲有哭嫁歌、丧歌、喜歌等。哭嫁歌。以地方方言行腔,以哭泣诉唱而形成歌节奏平缓,娓娓动听。哭唱方式有一人哭、二人!有唱有泣,和谐动听,催人泪下。可见,土家族“哭嫁歌”是用“哭”字谱出的旋律。丧鼓歌。曲调悲伤凄婉,表达生者对亡人怀念之情。唱法上采用民间“鲢鱼咬尾”方法,加上围鼓伴奏,别具特色。还有众人坐唱“太平歌”和“送亡人”之歌,以缅怀亡人。喜歌。歌师围坐在拼放的桌子四周,听众不计其数。歌师们一边吃喝一边唱歌,有板有眼,有领有和。摇篮曲。小孩催眠曲。常将小孩放在摇篮中,妇女边摇边唱,曲调平稳、悠扬。歌词多为“哎罗罗,小宝宝快睡觉,阿爸上山去打柴,给你捉只花喜鹊”。每首歌词均以衬词“哎罗罗”为开头语。

来源:《湖南土家族风情》
日期:2010-0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