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音乐舞蹈 > 音乐

古代韶乐的活化石——苗族音乐

作者:梁远邦 【字体:

湘西苗族的音乐,以声乐为主,苗语称之为“韶萨”,是古代韶乐的“活化石”。春秋时代的孔子曾“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当时“韶乐”的感染力是多么的强烈。而今,您如果想亲自体验一下孔子闻韶后的那种感觉,那就只有到湘西苗乡来,才能使您的愿望得以实现。

 

湘西苗族的“韶萨”按其腔调,分为“韶唔”(也叫韵为)、“韶萨”两大类,译作汉语即高腔、平腔。

 

韶唔(高腔)这种苗歌腔调在吉首、花垣、保靖等县市流行。曲调的抒发性很强,结构由上下两句组成,加上引子、插句和尾声。音程跳动很大,经常以八度音程上下跳进。节奏非常自由,近于散板。用假声演唱,情绪饱满,高吭激越,抒情优美。一般适宜野外作歌。这种高腔苗歌,一般都是一段曲、多段词的分节歌。

 

韶萨(平腔)这种苗歌腔调,湘西各县的苗区都流行。曲调叙事性很强,近于朗诵。音程跳动不大,经常在四五度内进行。演唱时随着情绪和内容,快慢适宜,抑扬适中。曲调由上下两句组成乐段歌曲。一段体、两段体、起承转合的四段体都有。曲调、唱词中,经常加上不少衬词作连接。也是一段曲演唱多段词的分节歌。演唱时,随着词句变化,经常作小的曲调旋律上的变动装饰。按其形式可以分为十多种,即韶萨当秋(接亲歌词)、韶萨送秋(送亲歌调)、韶萨果(古调)、韶萨怪炸、韶萨嘎处(情歌调)、韶萨号坎(破头腔调)、韶萨勾峒(工夫歌调)、韶萨贵州(贵州歌调)、韶萨楼占(捉蜻蜓的儿歌调)、韶萨拈(哭腔调)、韶萨把黛(老司歌词)、韶萨仙娘(扛仙歌调)、韶萨咯龙(吃牛歌调)、韶萨独秋(八人秋歌调)、韶萨不嘎等。其中韶萨不嘎最具民族特色,流行于凤凰吉信、山江一带,是一种独特的大小调交替的调式,有刚有柔,个性很强。曲体是三句体(词也是三句体),俗称“三脚码”。歌曲前面有一大段引子,中间有插句体为连接:段与段之间的结束句,能起到边境段的作用。

 

此外,苗家歌手也演唱汉歌。随着苗族人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演唱现代歌曲的歌手不断涌现,且在各种比赛中频频获奖。1987年,苗族演员、民歌演唱家宋祖英在第三届湖南省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和个国第二届少数民族青年歌手声乐比赛中分获专业民族组一等奖和金凤奖。1988年10月,宋祖英在“金龙杯”全国歌手邀请赛中,获专业民族组金奖。她的歌不但唱红了全中国,而且唱到了悉尼和维也纳。

 

除上述声乐——韶萨外,湘西苗族还有种类繁多的器乐。打击乐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包包锣、大钹、小钹、竹柝、铜铃等:吹管乐一项就有唢呐、双管竹唢呐、芦笙、牛角、长号、竹笛、木叶、海角、木皮号等:弦乐有牛角琴等。

 

 

来源:《可爱的湘西——土家族苗族民族特点》
日期:2005-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