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音乐舞蹈 > 音乐

流畅欢快、绘声绘色的打击乐打溜子

作者:梁远邦 【字体:

打溜子,土家语叫“家伙哈”,即“打家伙”,又称“打挤钹”,是土家地区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打击器乐。由马锣、头钹、二钹和大锣组成,一般由4人组合表演。马锣领衔,相当于指挥角色;头钹和二钹担当表演角色,相互呼应,交错打击;大锣的作用主要用于渲染氛围。溜子曲牌较多,现存150余种。曲牌节奏变化鲜明欢快,富有表现力。曲牌按表现内容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绘事类,表现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有打粑粑、推豆腐、岩匠打岩、大嫂怀胎、纺棉花等。第二类是拟声类,模仿飞禽走兽的声音和动作形象。有锦鸡展翅、八哥洗澡、喜鹊闹梅、野鹿含花、百鸟朝凤等等。第三类是表意类,主要用于喜庆场合,热闹欢快。新屋落成多打满堂红、四进门、新四门、安庆调等:新婚仪式上多打双齐头、单成双、喜桥会、双风朝阳、鸳鸯戏水等:迎宾时多打欢乐令、安福调等。这些曲牌来源于民间生活,只用简单的4件乐器和打溜子者的动作表情,绘声绘色,表现出土家人的日常生活、生产场景和热爱生活的情趣。打溜子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表演,在土家地区广为流传。打溜子有时还和唢呐合奏,吹吹打打,喜气洋洋,别具一格。1964年,龙山坡脚张祥武溜子队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艺术观摩演出后,打溜子才为外人所知。近年来,土家族音乐艺术家田隆信率领土家溜子队先后参加了德国、芬兰、日本等国举办的民间艺术节,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极大的轰动。他创作的《毕兹卡的节日》获得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创作三等奖和表演一等奖。

 

 

来源:《可爱的湘西——土家族苗族民族特点》
日期:2005-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