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音乐舞蹈 > 音乐

湘西民族器乐

作者:熊晓辉;向东 【字体:

民族器乐是各族人民生活的亲密伴侣,从远古时代的原始舞蹈、宗教祭祀,到今日民间的迎神赛会、婚丧喜庆。从原始古朴的“摆手舞”到庄重严肃的“梯玛神歌”,从秧田里的“薅草锣鼓”到戏曲的舞台闹场、间奏……都有民族器乐动人心弦的鸣奏。民族器乐是民族音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民歌、舞蹈、戏曲音乐、曲艺音乐都要用器乐来伴奏,同时,它们又给器乐注入新的血液,推动它向更高、更丰富的境地发展。

 

湘西地区的土家族、苗族人民热情豪迈,自信乐观,喜鼓乐、好吹奏,民间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在从事文艺活动的同时,带动了民族器乐的发展。它们中既有本地区、本民族所特有的,也有从汉族和其他民族借鉴、引进并加以提炼和发展而成。按照器乐分类法将其归类如下:

 

①打击乐器:钹(头钹、二钹)、大鼓、小鼓、渔鼓、锣(大锣、小锣、包包锣)、铃、竹柝。

 

②吹奏乐器:咚咚奎、木叶、牛角、唢呐(竹唢呐、大唢呐)、笙、椿皮号、笛子、野喇叭、海角、梧皮号、绷绷拖。

 

③拉弦乐器:牛角琴。

 

④器乐形式:打溜子。

 

钹:在湘西地区土家、苗、汉等各民族中广为盛行,是土家族“打溜子”中的主要乐器,多用于舞狮、舞龙时的伴奏,经常也用在喜庆、娶亲和戏剧表演中。钹为铜制品,直径约20~23厘米,中间隆起部分如水泡形,每副两片,相击发声。在进行对奏时,分头钹、二钹,有“闷打”、“闪打”、“边打”之分,击奏曲牌相当丰富,节奏变化无穷,经常和锣一起配合演奏。

 

头钹:体形较小,钹面较薄,直径约20厘米,是打击合奏乐的高音乐器之一,多在强拍击奏。

 

二钹:体形稍大,钹面稍厚,直径约23厘米,是打击合奏乐的低音乐器之一,多在弱拍击奏。

 

锣:广泛运用于湘西地区,铜质圆形,如筛状,大小不一,大者直径约100厘米,小者直径7厘米,薄厚不一(随锣的大小而变化),大都在边上穿孔,系绳,多用手提(有时也悬于木架),用大槌击奏,也有托于手上击奏的,击奏起来声音宏亮,浑厚深沉。多用于土家、苗族的舞狮、舞龙、打溜子、娶亲以及喜庆和戏曲音乐的伴奏中。有时也用于流行、集会或不祥时刻、危急关头等。根据锣的大小和厚薄,又分为多种类型,湘西地区最常见的有大锣、小锣(钩锣)和包包锣三种。

 

大锣:直径约30厘米,体圆扁平,有边,边穿小孔,系以绳。演奏时一手提锣,一手用蒙布(多用红绸布)的木槌击奏。大锣中心部发音较低,靠边的部分发音较高,演奏者常利用这一特点,在锣边、锣心或者之间,击奏出不同的音色和音高。

 

小锣:土家族地区俗称“钩锣”或“马锣”。锣面直径约12~18厘米,属打击乐的高音乐器,在土家族“打溜子”中居指挥地位。还有一种发音更为高、尖,体形更小的“小马锣”常抛起来击奏。

 

包包锣:又名“疙瘩锣”或“东字锣”,因锣面中央有一个凸起的包包(疙瘩)而得名。锣面直径约25厘米,厚约3厘米,中央凸起部分直径约3.5厘米,边有锣眼,人系锣绳这种锣发声带鼻音,声音悠扬独特。是湘西人民为喜庆丰收、跳“接龙舞”当中的一种主要伴奏乐器,也常配合锣、鼓、钹等在丧事当中使用。

 

鼓的起源很早,传说远古时代伊耆氏有土制的鼓,是用草扎成的鼓槌敲击的;又说,夏后氏有一种鼓是有足的。大约远在三千多年前,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有鼓已无疑问。鼓在歌舞、戏曲等艺术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之一,有时起着指挥的作用。湘西地区的鼓是随着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和举行各种仪式活动的需要,同锣、钹等乐器一道从汉族地区引进,并根据地区和民族特点加以发展而成。其演奏方式和内容由于受当地民俗、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与汉族地区在鼓的使用方式、功用、艺术特点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别。湘西地区的鼓主要有大鼓(堂鼓)、小鼓(京堂鼓)和渔鼓三种。

 

(一)大鼓

 

又名“堂鼓”。大小不一,用杉木或楠木制成鼓框,两头蒙上一层黄牛皮,无固定音高,可单槌也可双槌击奏。打击不同部位会产生不同的音色,一般有“中心击”,“中圈击”、“外圈击”、“邦击”、“闷击”、“由外圈滚到中心击”等奏法。“大鼓”是节奏乐器,敲起来声音大,振奋人心,在湘西地区它常用于各种集会、举行仪式或部分歌舞的伴奏中如:“跳摆手舞”、“苗鼓舞”、“祭神”等。

 

(二)小鼓

 

又名“京堂鼓”。一般直径为20~25厘米,构造与大鼓相同,无固定音高。小鼓的奏法与大鼓基本相同,但由于鼓面较小,单色的变化不如大鼓明显,小鼓用于演奏较密集的音型。小鼓击音比大鼓高,声音较结实,余音较短。湘西土家、苗、汉等各种人民在娶亲、舞狮、演地方戏、节日庆贺等场合常用小鼓进行伴奏,以增添欢快、喜庆气氛。

 

(三)渔鼓

 

它是由长约92厘米,直径6厘米的竹筒制成,一端蒙油膜(猪肠衣)。演奏时,左手抱鼓在怀,右手拍击下方的鼓面,常以筒板合作。是湘西地区一种常见的说唱音乐曲艺伴奏乐器。

 

铃:在苗、土家、汉等民族中广为使用。铜质钟形,约三寸宽,铃底有柄,持柄摇动铃内小锤,使其撞击铃壁而发声,音质明亮、清脆。在铃的把柄处,用红绸包着,柄端吊着三尺长的大蓬红色布条。举铃摇摆,随风飘动,引人注目。各地多用于各种祭祀和宗教活动中。

 

竹柝(音tuò):又称竹梆子,苗族人特有的一种打击乐器。多用于祭祖活动中,用腿粗一节桂竹制成。把一节大桂竹分为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的中部用锯锯断一面,使两头成为五寸长、四寸宽的空筒,然后在完整的中段用雕刀雕出两根二分宽的相等的竹条,作用两条竹管弦子。弦子两头用水牛蹄壳做脚,在蹄壳上方连着脚杆皮子上,用刀旋割一周,在蹄壳下方,同上方一样再旋割一刀,然后连皮带壳一起套在竹弦和竹节疤相近的地方箍好。皮干后,用小铁棒把竹弦拗起,上两个竹码子(在竹弦的两头),把两根竹弦绷紧即成。然后再拿一根笔直小竹做敲击棒。这种乐器发出来的声音刚、脆、响,很有民族风味和特色。

 

咚咚奎:土家族特有的吹奏乐器。“咚咚奎”长约四五寸,用小竹尾制成,三孔一筒音,以刀削竹头成簧片发声。音质高亢、清脆、悦耳。由于它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在土家族聚居区,大部分人都能吹奏,尤其在妇女儿童中,最富吹奏特点。“咚咚奎”有固定的音乐曲牌,有词有曲、能唱能吹。内容多以土家儿歌为主,伴以风趣的衬句,轻快活跃,别具特色。唱词用土家语,演唱不择场地,不加伴奏。唱者以轻快的节奏、丰富的表情,连讲带唱,情意盎然。吹奏也有多种形式。早期,一般以单吹为主,后来出现了双吹、齐吹、合吹等多种形式。吹奏方法独具特点:左手食指按舌簧下第一音孔,右手食指、中指分别按第二、第三音孔,用口衔住上部舌簧处吹奏,左手食指专打节奏,右手食指、中指专按旋律。乐器的固定音孔发音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或“5672”,擅长吹奏以“宫”、“徽”调出现的各种曲牌。由于节奏音孔与其他三个音孔的旋律音程相对协和,故每演奏一首乐曲,都能出现较好的和声效果。“咚咚奎”音质高亢清亮,节奏轻快跳跃,曲调风格别致,乡土气息浓郁,有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其一:音域窄。整个乐器只有“1235”4个音孔,除演奏传统曲牌外,再不可能演奏其他乐曲,也无法进行伴奏。其二:音准差。在制作“咚咚奎”乐器时,没有严格定音、校音,在平常表演中,只求唱对,不求奏准,讲究吹奏中的技巧和乐曲的节奏,对音准要求不严,影响了演奏效果。近年来,人们曾对“咚咚奎”的制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尝试,但进展不大,效果不明显,期待着更多的音乐界人士投身其中,进行改进和革新,以利于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唢呐:“唢呐”是湘西各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民族乐器。用一根桐木管,前开7孔,后开1孔。管的上端插上一个带有小圆盘的铜嘴,铜嘴上安上一个小哨子。管子下端套上一个铜质喇叭口。“唢呐”管子约一尺长,前面开有上密下稀6个小孔。7个孔同时吹奏时,以下方第一孔为低音,音阶顺推。第二孔和第四孔较密,第四孔到第五孔较稀。然后再到六孔和七孔(后孔),第七孔俗称为“后门”。湘西的“唢呐”构造特殊,因而在音色、音量和音调等方面都有它自己的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唢呐”在各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及各种活动中运用很广:接亲嫁女、红白喜事、歌舞欢庆、祭祀活动、宗教仪式、戏剧表演等都要用到“唢呐”。湘西“唢呐”的曲牌非常丰富,调式多样,曲式结构完整,大多为标题音乐。如《麻雀争谷》、《接亲调》、《古簧》、《三更鸣叫》等。

 

双管竹唢呐:是苗族吹管乐器中最具特色的一种乐器,用长约五寸的一两节小竹管,从一面开个小孔,在有圪节的一端用刀削一薄片作簧片,然后把两根束成一对即成。这种双管竹唢呐,声音特别清脆优美,两只同时吹奏时格外丰满协和,很有苗族风味,吹奏的曲牌基本上和一般唢呐相同,只是不能吹奏特别复杂的曲调罢了。

 

木叶:“吹”木叶是湘西民间流行的一种音乐形式。人民利用这种天然的、最简单的乐器——树叶,通过各种吹奏技巧,能够吹出清脆明亮的乐音。它的特点是善于模仿人声的歌唱。“木叶”的吹奏方法必须掌握两个基本要领:一是气流的控制和运用,二是木叶置于唇间的方法。气流控制的好坏,是直接关系到音色和感情的表达,正如一般管乐器的气流控制一样,木叶的发音,主要是依靠运用适当的气流吹动叶片,使其颤动发音,双手也可以帮助起共鸣作用。“木叶”可以独奏,也可以伴奏,所吹的曲调均为人声听唱的歌曲,有时也用它为戏曲伴奏。

 

“绷绷妥”(也称“绷绷拖”):俗称“口条”或“口簧”。是土家族妇女用竹片制成的一种乐器,具有吹、拉为一体,口、手同时并用的特点。其制作方法很简单,先将一块五寸长、半寸宽、半分厚的竹片用刀削光滑,两端各钻一个孔,两个孔上各系一截细麻绳,再用小刀把竹片的边沿两测挖空,中间留一个两寸长的香把粗细的簧舌即成。有些讲究的用小刀在竹片上刻一些花纹,涂一层颜色加以装饰。土家族妇女们几乎人人都会制作。吹拉时,先用两手的大拇指套住两端的麻绳拉直,再将舌簧部位含在口唇中,两手左右相向平行拉扯,震动舌簧,使其发出“当当当”的音响。同时口里随着拉扯的节奏向外吹气,用舌头控制气量大小来调和、稳定音调的高低。能够用“绷绷妥”吹拉乐曲的土家姑娘们,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苦练才能做到的。“绷绷妥”只能奏出“135”三个音组成的音阶,分高、中、低三种。虽然其音阶构成简单,但演奏技能错综复杂,变化无穷,能吹奏出多种效果。常见的曲牌有《韭菜花》、《长爬岗》、《短爬岗》、《苦麻菜》等10多个。“绷绷妥”是土家族妇女自娱自乐、驱除疲劳的一种乐器,有时,姑娘也会用它来吐露心曲,邀情郎约会,故“绷绷妥”常常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吹奏。

 

牛角:“牛角”在湘西地区是古代行军打仗时吹奏信号所用,是一种号角,后来演变成各族人民常用的一种民族乐器。其材料一般采用水牛角(很少用黄牛角),要求选用角根直、角中弯、角尖变直,角根与角尖成直角形的“龙门角”,主种牛角吹起来声音洪亮、铿锵,穿透力强,有号召力,而不用不规则的“铜锣角”。

 

长号:“长号”又叫“土号”或“喇叭”。它由两节上小下大的铜管接成,吹奏时,将手把套在铜管里的小铜管拉出来,这样,小铜管的下方即可连接大铜管的上端,其长度一般为五尺左右,管子下端开一个大喇叭口,上端插上一个铜质制成口盘哨子。苗族、土家族人民在“接龙”、“吃牛”、“祭神”、“跳大摆手”时,往往都要吹奏这种长号,而且成双吹奏,声音洪亮,气势十分雄伟,场面尤其壮观。

 

椿皮号:“椿皮号”是苗族人民的一种土乐器。它是用一截标直无痕的椿树,用力把皮绕圈划断,然后左手紧握不用的一头,右手从上到下扭动树皮,拔去树心,取下皮筒,将树心和皮筒用麻捆紧。再砍下一条桐油树枝,用刀在接近分杈处旋割下面,留下把柄。用手扭动以后,即扯去树心,取代皮筒用作哨子,插进号筒上端,下端绞着树皮用作喇叭口即成。这种号可以吹简单的乐调,乡土风味浓厚,常为青少年所用。

 

“牛角琴”是在湘西苗族中使用的一种民族乐器。削制牛角为琴筒,在另一端蒙上蛇皮。筒身上四寸,筒口直径约三寸半,琴杆高约一尺八寸。有两个把手则为二弦琴,4个把手则为四弦琴。牛角琴除了经常作为苗族各种乐器的伴奏,特别是用在苗歌剧的伴奏乐队中,风味独特,音调柔美。

 

“打溜子”又名“打家伙”或“家伙哈”,是流传于湘西北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族打击乐合奏。乐器由小锣(土家称“马锣”或“钩锣”)、钹(分头钹、二钹)、大锣(土家称“土锣”)等四种打击乐器组成。钹要求边薄而宽,击来音质浑厚;土锣比筛小,单色清脆,击来有圆润激昂之感;马锣稍小,要求锣面薄而音脆,击来有诙谐俏皮之感。演奏形式有“三人溜子”,只操头钹、二钹、土锣,其特点是二钹担任主奏,以活泼明快“挤钹”则长;有“四人溜子”,比“三人溜子”增添了一面纪锣,起节奏的填空、音空、音色上对比的作用;还有“五人溜子”,增配一只唢呐,将吹打结合,增添旋律性和热烈感。在演奏每个曲牌时,还要根据曲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要求钹分“亮打”、“闷打”、“侧打”、“揉打”、“挤钹”、“盖边”等;马锣分“单锣”、“花锣”等;土锣分“敞锣”、“逼锣”、“闷锣”等打法,打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有韵有神;几个声部有机配合,纵横交错,起落有韵,延滞有节。“打溜子”这一土家族独具风格的打击乐源远流长。从现今“月食”时,保留在土家族人敲盆击鼓、驱逐所谓“吞月”之“天狗”的古俗来看,“打溜子”可能源于渔猎的工具和锅、碗、盆、罐、瓢、钵等“家伙”。故至今,土家族人称“打溜子”为“打家伙”。

 

 

 

 

来源:《湘西历史与文化》
日期:2008-11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