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手工技艺 > 编织

湘西民间传统工艺:土家织锦工艺

作者:周明阜 【字体:

土家织锦特色鲜明,与侗锦、壮锦、傣锦并称为我国少数民族四大名锦。

 

1.织锦溯源

 

土家织锦渊源流长,据史记载,武王伐纣,得巴蜀之师,前歌后舞,士兵身披土花铺盖。据清光绪《龙山县志》卷十二记载:“土民祭故土司神,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神位,陈牲醴,至期即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土花被,锦帕裹首,击鼓鸣钲,舞跳歌唱。”现在土家族逢年节跳大摆手舞时,勇士们仍身披土花铺盖。可见土家织锦最初可追溯到殷商时代,应是毫无疑问的。1957年在成都曾家包汉墓出土的大型浮雕石上,左边雕刻有一架结构比较简单的素织机的腰机,机形与现代土家织锦传统机形基本一样,其织幅较窄,操作方法是脚踏提综,经线开口,引纬和打纬并用,工艺同今天土家织锦工艺相似。这充分证明了土家族在汉代即用织机从事织锦生产。据《史记·西南夷传》载:汉代以降,西南夷开始织刺一种斑斓多彩的“斑罽”,又名“细斑花罽,俗称‘斑布’。其布,是采山里之葛,缫染成黄丝绩织而成。这种“斑布”和现在的土家族织锦“牛肚被面”的色彩一样。《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土家族先民板楯蛮,因呼赋税为“賨”,用大麻织一种细布,向秦王朝“纳贡”,故名“賨布”。规定一年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晋《华阳国志》卷四称这种“賨布”为“兰干细布”,言其“织成文如绫锦”。唐代又将“賨布”称为“溪峒布”,是由于土家族聚居于“九溪十八峒”故以地名取之。宋代《溪蛮丛笑》对土家族纺织的这种“溪布”作过这样的描绘:织五色线为之,文采斑斓可观,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宋代《苏东坡集》载:“溪州贡溪布。”宋以后土家族织锦工艺相当发达,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景象。清乾隆《永顺府志·物产志》载:“土妇颇善纺织,布用麻,工与汉人同。土锦或丝经棉纬,一手织纬,一手挑花,遂成五色。”中华民国《永顺县志》卷十一记载:“清一统志,永顺出土锦。湖广通志,永顺出苧麻峒巾。湖南通志,永顺出土绫斑布。府志亦云,永顺斑布,一匹土锦或经纬皆丝或丝经棉纬,一手织纬,一手用细牛角挑花,遂成五色。续编又载有土绸土绢苗布被等类,又有葛布系葛藤造成,粗涩不堪,服用。撮集於此以见永顺布自古至今未尝缺乏也。”清光绪《龙山县志》卷三十二载:“宋史真宗纪大中祥符五年尚酋田仕琼等贡溪布,苏轼内制集元祐二年五月上溪州进端午溪布,十月进龙兴节溪布,宋史哲宗纪四年溪峒彭儒武等进溪峒布。”据1985年修编的《龙山县志》记载:“我县农车、他砂、靛房、坡脚、苗儿滩等土家族聚居地区,每户有土锦织机,织机简单低小,经线一端置于机上,一端缚织者身上,左手扯扣,右手穿梭,每人每天只能织二十公分长左右。土家族姑娘七、八岁时学织,十七、八岁时技艺已熟练,出嫁时均织绣有土花被面作嫁妆。”

 

综上所述,土家族织锦起源于殷商时期,盛行于宋代,至今不衰。历史上没有确定名称,称“斑罽”、“賨布”、“溪布”、“溪峒布”、“苗锦”、“土锦”、“打花铺盖”或“土花铺盖”。1985年才正式以土家族织锦命名。

 

2.织锦工艺流程

 

锦,《辞海》释为:“锦,丝织物的类名。具有彩色大花纹的特点。经、纬丝在织造前都预先染色,纬丝的颜色在三种以上,用缎纹地组织提花织成。色泽瑰丽多彩,花纹精致古雅。”织锦首先应是给原材料染色,现在已有各种颜色化学纤维线可选用,但旧时得自己用土靛将棉线、丝线染成织锦所需的色彩。土家族织锦主要颜色为红、黑、白、黄、蓝、绿6种。各种颜色的线染好之后,就上机织锦。土家族织锦机是矮小的斜式木机,采取脚踏提综,经线开口,引纬、数纱织花打纬的操作方法。斜式织锦机,一般通长180厘米、通高86厘米、宽73厘米、前高60厘米、后高6厘米。织机由鋬带、滚棒、付刀(梭子)、扣、纵、筒、上下榭、接纱、卷板、踏稍、鸟、站、寸子、坐板、后脚、机身等16个部分组成。织机为竹木结构。开始织锦先是牵经线,将土红或蓝、黑等线穿过扣眼,每个扣眼穿两根,每幅织锦需牵经线600~700根。多用土红色线作经线,经线一般长200厘米,其它颜色线作纬线挑织图案,纬线装在付刀内。织两厘米的布头,接下后织黑、黄、红相间的十二路花,数纱挑织头花,头花图案多为猴脚迹或月亮花。一般挑织三组头花后开始按所需图案织锦,图案多为对称或互称。在织二十路花、头花及以下的图案时,织锦两头均留2厘米的平织边。挑织图案用粗纱,长短不定,长的十来厘米,串织几个图案中;短的不到三厘米,织在一个图案中,所以织锦背面尽是纱头,从而使人误认为湘西织锦是采取通经断纬的工艺。这不完全正确。仔细看一幅织锦的两边和两头你会发现,经线纬线并未断,断的只是数纱织花的粗纱,并夹在经纬线之中。湘西土家族织锦工艺是一手织纬,用挑刀数纱,反面挑花打制而成。

 

3.织锦图案

 

土家族织锦,有几何图案、动植物图案、文字图案、生活用品图案、吉祥图案和风土民情、传说故事图案等。如:象征爱情和延年益寿的图案有鸳鸯戏荷、并蒂莲花、仙桃、寿星等,宗教色彩的图案有八卦、八仙过海等。根据我们收集的200余幅土家族织锦实物来看,共有200余种传统和现代图案,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自然图案和人文图案两大类,11小类。

 

自然图案,五类:

 

①植物:空牡丹、单牡丹、韭菜、芍药、紫荆花、梨子花、金勾莲、荷花、苗花、大菊花、棉花花、藤藤花、刺花、紫蔸、石榴花、南瓜花、麻园花、大八角、小八角、岩藤花等。

 

②动物:马儿、猴脚迹、猫脚迹、虎皮、豹皮、狮子滚绣球、野鹿含花、斗牛、双马、马拉车、雄鸡、阳雀、鹰、锦鸡、燕子、蝙蝠、鸳鸯、鹭鸶采莲、大蛇、小蛇、蝴蝶扑牡丹、喜鹊闹梅、锦鸡石榴、老鼠嫁女、蜗牛钱包、金鱼戏水、实必(小虫子)、蟋蟀、鹿、仙女、孔雀、鸭浮水、鸡合子、螃蟹、兔子、鱼龙会、竹鸡、泥鳅、八勾、十八勾、四十八勾等等。

 

③人物场景:狮舞、鼓舞、摆手舞、牧鹅女、放牛娃、湘西行、土家风情、沙滩小景、情人相会、母子情深、农家夫妇、迎亲图、龙舟赛等。

 

④天象类:太阳、月亮、星星、云彩。

 

⑤风景类:夫妻岩、金鞭岩、金龟岩、太平山、洛塔、望乡岩、林中小路等。

 

人文图案,六类:

 

①器物类:桌子、椅子、钟、铜钱、桶桶花、背篓、粑粑架、大小锯齿、大小船只、六方锯齿、簟子、豆腐架、棋盘、磨盘、大秤勾、小秤勾、神龛茶几、茶盘、大小玉章盖、梭子、状元、大小窗、大小衣板、帐勾等。

 

②几何图类:三角形、波浪形、菱形、圆形、方形、万字流水、狗牙齿流水、连线勾等。

 

③文乐类:万字格、玉字、福、禄、寿、喜、一品当朝、金玉满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

 

④象征类:二龙戏珠、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凤穿牡丹等。

 

⑤神话故事:织锦故事白果花、八仙、八仙过海、孔雀仙子、断桥会、娑罗树等。

 

⑥建筑类:亭、台、楼、阁、榭、天安门、摆手堂等。

 

土家族织锦中大多数都以古卐(万)字填白,其原因据本地老人讲,古卐万字,地方语叫“压力苦力”,汉译“吉祥如意”之意。湘西窖藏出土的一件明代铜罐,全身以古卐字作为图案。查有关资料,卐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佛教作“万福吉祥”之意。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制定为字,读作“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土家织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湘西的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相继建立了民族织锦厂,发展土家族织锦。龙山苗市、坡脚、靛房,永顺对山,保靖普戎等乡村村民都能生产织锦,并批量进入市场交易。龙山苗市叶家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1906~1992年)的作品还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她编织的作品有69幅由国家轻工业部作为国家珍品收藏。20世纪中叶,湘西土家族织锦曾漂洋过海到欧美等国巡回展出,深受好评。织锦还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首脑及政府官员。随着时代的发展,湘西土家族织锦由过去单一被面发展为大型壁挂、背包、织锦衣、沙发垫、轿车坐垫等,作为旅游产品、工艺美术品,远销五大洲,成为全人类共同喜爱的工艺佳品。

 

 

来源:《凝固的文明》
日期:2006-09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