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手工技艺 > 编织

土家织锦的色彩表现

作者:龙湘平 【字体:

土家织锦素以色彩厚重艳丽而著称,以设色自由浪漫而见长。千百年来,土家族生活在气象万千的武陵山区,受山区自然景物的影响,土家织锦在配色上,常常借鉴于艳丽的山花、锦鸡的羽毛、天际的彩霞和雨后的彩虹等大自然的色谱,信手拈来。同时也受制于宗教习惯的影响和生活实用功能的需要,有相当的倾向性,也具有它灵活多变的随意性特点。

 

1)忌白尚黑

 

在目前所见到的百余种土家织锦的传统图案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几乎没有一种用白色来作底的纹样,也没有成块的白色出现。即使有一类叫“大白梅”、“小白梅”的植物类图纹,主体纹样是一组菱形的梅花。按理说,白梅花应该以白色为主,但织锦中的花头并不采用纯白的色块,而是以浅蓝、淡黄之类的浅色代替,或以粗犷深重的靛蓝作花蕊,使花瓣的白色边线退居到次要的地位。白色在酉水流域土家人的习惯中几乎有“不吉祥”的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也多“忌白”,白头巾、白衬衫等都是不常穿戴的服饰。而与之毗邻的侗族织锦则常以白色为底,织成白与蓝、白与红棕搭配的素锦;邻居的黔东南苗族可在织锦中随意选用白色;特别在没有土家织锦的清江流域或澧水流域的土家族同胞,他们对白色的态度也截然不同,认为白色有“纯洁”、“高尚”之意,包白头巾、穿白衣成为一种时尚。

 

与“忌白”习惯对应的就促成了另一种倾向——“尚黑”。它几乎涉及土家人服饰、用品、家什等各种方面。传统的土家族男子服饰,从头到脚全是黑色装束,妇女的服饰也以黑和深蓝为主。作为以生活实用品为主要目的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只能算是半成品,它还必须用三块窄幅土家锦平行缝合,并在它的四周镶以3040厘米的黑布作边。如此,黑布不仅耐脏,色彩也不“火气”,更趋于协调。最具特色的“台台花”盖裙,在一米见方的黑色家机布上,仅只有三面三条约15厘米宽的暖红色土家织锦条镶饰而成,黑与其他色彩的面积比例几乎是101。因此能使锦面色彩艳而不俗,清新明洁,绚丽悦目,同时大块深重色的骨架衬托,其他色彩更容易“显”艳。

“忌白尚黑”的习俗主要成因首先是源于土家民族的原始宗教。酉水流域土家族是以古代板楯蛮“賨人”后裔为主体,融合了“(廪郡)巴人、乌蛮、土著等多部族的民族融合体”。[10]罗安源.土家人和土家语[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5.

 

板楯蛮在历史上以射杀白虎而著称,视白虎为凶神,继而形成“赶白虎”之风俗,甚至在传统的土家山寨是没有人喂养白鸡、白猪的。“忌白”是“赶白虎”民俗的延伸,它是“忌白不忌黑观念的核心”。[11]田少煦、胡万卿.土家族民间工艺的文化内涵[J].深圳大学学报,20026.

古代巴人中的一支和乌蛮都尚黑。长阳钟离山有赤黑二穴,黑穴后裔在春秋时期是王宫侍卫武士,着黑军服,因此,这支巴人又有“黑衣”之称谓。乌蛮更是素以身穿黑衣而著称于世,“乌”则黑也。他们进入酉水流域后,“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其后裔也以黑为美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在生态方面,我们从传统土家织锦的染料来看,基本都是本地出产的天然矿、植物染成,相对固色性能普遍较差。所以土家织锦的被面一般都很少洗涤,以免脱色。在所有的色彩中,只有两种色不易毁,这就是靛蓝(包括煮青)和黑色。靛蓝经反复浸染,可得到接近黑色的深蓝色而被称为青,而青即近似黑的意思。黑色是用蓓子熬成,因此,靛蓝和黑色不仅易得,色彩又经久厚重,这些也就成了酉水土家人大量使用黑、青色的另一个客观因素。

 

2)原色的对比与复色的互补

 

土家织锦的传统习惯色有自己的说法,光绪《龙山县志》中就有“绩五色线为主,文彩斑斓可观”的记载。这“五色线”在通常情况应该只是一种泛指,即多种颜色的意思。但捞车河一带的打花艺人们,有的讲“五色线”就是专指红、黄、绿、蓝、黑五色。不过在古老的土家织锦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止这五种色,还有紫、橙、棕(赭)等间色、复色,也有少量的白色。其实在土家民间人们所说的紫色,是以紫苞(即狗屎苞)得之,它与苋菜染出的玫瑰红都归于大的红色范畴;而橙色以椿树皮煮出的就归于大的黄色范畴;棕色(赭)是红、黄过之而得;白色即“没有”;因此从这一点来讲,色彩仍然还是大的“五色”。除以上这些观念意识之外,还与当地的原产矿植物染料的种类及工艺技术有关。

 

红色是土家织锦的主要色调,因为传统的土家织锦基本都是作为姑娘的陪嫁品,在色彩效果上追求一种强烈、兴旺、跳跃的“热闹”效果,鲜明响亮。红色又通常被人们理解为强烈、温暖、活泼、神圣,是血与火的颜色,是象征光明和智慧的圣物。酉水流域很早就是楚南之属地,楚巫习俗影响至深,而“楚俗尚赤”,所以土家山寨中最受人尊重的“梯玛”就是身着全红的长袍。而土家地区供奉的诸神,也都有敬献红布的做法。土家人崇红尚黑,红配黑就成为了象征甚至直接与生命本体息息相关的永恒主题,在酉水流域盛行不衰。

原色的对比是土家织锦中最常见的色彩搭配方式,运用红、黄、蓝三原色,并延伸以红、黄、绿、蓝、黑。将一对对相互独立而又鲜艳的原色放在一起,通过对比、色彩的面积、构图及其他一些特定空间因素共同构成整体效应。“蛇花”、“椅子花”、“大刺花”等都运用了明度较高、对比强烈的色块相互映衬,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这些对比色,镶嵌在黑、深红(棕)等厚重色彩中,而对比色彩的边缘或周围则用灰色或白线与面交错其间,从而形成线包面、面夹线的穿插,使用图案不仅极为明快,也更为细腻精致。同时,其他复色作为适当的填充,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并使每一个画面都具有一个基调,在一个主色的前提下,既鲜艳悦目,又统一协调。

 

土家织锦还善于运用色彩秩序化的退晕手法使对比色得到和谐,色彩的渐变,层层的推移,使之具有强烈的节奏变化和更加响亮的对比效果。如果对比色无序排列组合,是杂乱无章的,甚至非常刺眼。但土家织锦能恰到好处地以秩序排列,在明度、冷暖、纯度中选取某一方面进行渐变推移,从而产生统一、秩序的美感,这就是民间艺人们通常讲的“退晕”手法。这方面在“椅子花”、“大刺花”等上都比较突出。“椅子花”在粉紫色调中,红、黄、蓝、绿这些不等的色块相互对比,并共同镶嵌在深色的底子上。连续排列象征着椅面的大小色块及色条有序穿插,而这些大小色块之间都以粗细不同的同类色镶边。有一种由深到浅的明度渐变及由冷到暖的对比和谐。而“大刺花”中那种类似色彩的过渡,层层推移的变化,使画面更形成了一种多维秩序的美感。

来源:《湘西民族工艺文化》
日期:2007-04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