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手工技艺 > 编织

土家织锦制作工艺流程

作者:龙湘平 【字体:

土家织锦民间称为打花,主要有土花铺盖(土家语“西兰卡普”)和土家花带两大品种。西兰卡普在土家织锦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它采用“通经暗纬,断纬挖花”的工艺,又分为“数纱花”、“对斜”平纹素色系列和“上下斜”斜纹彩色系列两大流派。“数纱花”、“对斜”平纹素色织锦是在普通平纹布面上,以喂(纬)线挖花而成,色彩不多,图纹受土家民间“十字挑花”的数经纬工艺影响,质地较斜纹彩色织锦薄,成品明暗对比强烈,起花部分凸出成浅浮雕感。原生地主要以永顺为主。

 

“上下斜”斜纹彩色织锦是西兰卡普中的主导品种。它是在“对斜”平纹素色织锦上发展起来的,质地较厚,非常结实。它的图纹构成和色彩构成都更趋成熟,单个纹样复杂,且完整丰满。为适合纹样或带状纹样展开,也有棋格状或散点状四方连续。其色彩以黑色及重色为主,十分浓艳富丽。“上下斜”彩色斜纹组织结构工艺相对复杂,原生地主要在龙山、保靖、古丈三县,永顺县的西部亦有分布。西兰卡普的工艺比较复杂,全部是手工技艺,其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1)纺捻线

 

利用纺车纺轮将脱籽棉花纺成棉纱,再将棉纱两或三根并捻成棉线。棉线用于站(经)线和加固用的梭罗线(暗纬)。而不捻的棉纱染色后,做喂(纬)线。

 

2)染色

 

先将棉纱绵线经碱水或石灰水煮沸脱脂,清水晾干后待染。

 

1.白色(漂白):用石灰、牛粪这类呈碱性的物质浸泡或煮沸,然后多次拍打,再在水中反复冲漂和晒漂,直至漂白。

 

2.红色:红色使用最普遍。一般多用土红煮制,土红就是本地的一种红泥巴,价廉易得,但不易固色。也有将高采叶的壳熬汁制红,但这种红色彩较淡。用猫抓刺或茜草(俗称紫草)的根,煮熬取汁,用汁水加少许碱煮布,都能得到漂亮的红色。

 

3.玫瑰红:苋菜又是一种常见的蔬菜,比较普遍,先取汁水,然后染色。

 

4.紫色:狗屎苞亦称紫苞,是山间坎边的一种藤类果实,色艳而垂,取其汁水用之。

 

5.黄色:黄栀子是一种小灌木果实,用煮熬的方法可取得艳美的黄色。也可用一种叫黄荆条的小灌木皮,煮染成黄色。民间用的较多的是,以一种多年生长的草本植物,俗称酸酐,取其根熬水煮成黄色。

 

6.橙色:椿树是一种常见的乔木,其皮煮水可染得橙色。

 

7.翠绿:洞又刺及黑苞刺是山里的落叶灌木,取其第二层内皮熬水取汁,煮布略加桐壳碱灰,布先成黄色。选冬天晚上有霜时,将煮成的黄布置于露天草皮之上,染成绿色。所以民间又有绿布、露布、六布之说。

 

8.灰色:取糯谷稻草灰同布煮加碱,得灰色。

 

9.黑色:用蓓子成粉熬水,放少量碱,煮布时需加明矾,成黑色。

 

10.蓝色:蓝色用靛青,工艺复杂。先用大青叶制作靛青(蓝),再用靛蓝进行发缸制成染液。添加石灰水和糯米甜酒,当染液出现绿色时最佳。冷染时以浸泡的次数多少来决定蓝色的深浅,浸泡的次数多,蓝色较深亮色。浸泡的次数较少,可得月蓝(即浅蓝)。染后将染件悬挂于通风处,让空气氧化显色,再加醋固色。

 

11.青蓝色:民间称蒸青。将用靛青已染好的蓝布放于捣碎成水状的新鲜猪血中浸泡,晾干后火蒸,再将布浸入靛蓝中得黑中带深蓝的青蓝色。

 

以上染色均为冷浸染或热煮染,染色时一般都必须添加碱性的石灰水、桐籽壳灰或草木灰水助染。染液的酸碱度一般以手试感觉到打滑即可,pH值约910为宜。添加媒染制剂是使植物染料的色素在棉纱上固着并显色,因许多植物染料本身就含有媒染因子,不同的媒染剂可显出不同的颜色,通常使用的媒染剂有铝、铁、铜、锌等,属金属盐类。实际上民间的所谓媒染剂比较简单,明矾是铝媒染剂,而铁锈加醋就成铁媒染剂等等,来源自然。染色后的织物纱线大多数还需露天放置23天稳固。蚕丝的染法与棉质大同小异,但往往需反复次数更多,还需加明矾固色定性。

 

3)倒线

 

利用纺车将棉纱(线)倒在竹筒上,便于牵线。

 

4)牵线

 

用三根以上的光滑竹、木竿儿插入地下,将倒在竹筒上的站(经)线固定排列,竹筒不少于16个,然后往复牵线。该工序要求起端站(经)线排列次序不变,并用“花岔岔”(8字套)分组。如果按32/手为单位计算站(经)线,一尺二幅宽的织锦(40厘米),需牵站(经)线数为:40厘米×3/厘米x4/=480根(480根÷32/=15手)。

 

5)装筘

 

依牵线时的站(经)线顺序及分组,依次将站(经)线用挑子穿入筘眼。

 

6)滚线

 

将牵好已装筘的站(经)线进行梳理,卷上滚棒。该工序要求梳线及卷棒时张力均匀,以保证今后操作正常及产品质量。

 

7)捡综

 

将综杆一端分开,用长约8厘米的竹条撑开综杆。将一棉线用近8字形的套结循环缠住综杆和站(经)线。该工序要求按穿筘时站(经)线顺序进行,一根也不允许错。

 

8)翻篙

 

将综杆和花岔岔互换位置。

 

9)捡花

 

将站(经)线分为三层,把将来准备起花的那一层清理出来。

 

10)捆杆上机

 

站(经)线用分站(经)杆分组,用绳索捆扎联动机构,调整综杆与杠杆“鱼儿”及踏杆的位置。站(经)线头端打结上滚棒,调试撑子力度。

 

11)织布边

 

试织一段对斜(平纹)布头,以固定控制织锦面。

 

12)挑织

 

挑织时先将束腰的绊带(一般多用宽布带或牛皮绊带)套腰后,拉紧站(经)线,心计默数或参照现成的纹饰,选色喂(纬)线用挑子挑起成束的站(经)线,数纱夹色喂(纬)线,梭罗(布刀)打喂(纬),带投梭穿梭罗线(即暗纬)。织造时身体微微后靠,脚踏分站(经)杆,一手提综,另一手投梭插梭罗,每一喂(纬)向的粗色喂(纬)挑挖完成后即错综过喂(纬)打喂(纬),如此循环。

在织造过程中,织物为三层站(经)的错综过喂(纬),即上下各半分站(经)后,再将面站(经)分成对半。挑织夹色喂(纬)全是从织物背面完成的,俗称反织法。呈“挑三压一”的顺序织入,织造时背面线绒头似乎是杂乱无章,正面复纱跨度小而均等,纹饰井然。

 

在织造过程中必须因势利导,有极强的程序性和相当的偶然性。挑起成束的站(经)线,数纱夹色喂(纬)通常全凭经验和感觉,因此,同一图案,不同的织锦也会有不同的细微变化,不会完全相同。完全手工操作的织锦与大工业生产的产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此:土家织锦手工制作凝聚了工匠们的心智和经验,同时还有制作中的特殊情感。

 

土家织锦是一种限制性很强的手工技艺,工艺和技巧决定着织锦水平的高低。一定对象的制约,使土家妇女能充分掌握利用材料、工具和工艺制作过程的规律和特征,并发挥技巧的技术性能,展示出织锦艺术特有的技艺美感。

 

土家花带是土家织锦中的一个小品种。主要用于背带、腰带、裙带等等。宽约二寸,窄约二指,有素色和彩色两种,但多以素色为主,采用“通经通纬”起“经(站)花”手段,是中国最古老的织造方式之一。土家花带与西兰卡普的反织法不同,它是正面编织,且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一切均在织造人的双膝间完成,因此往往成为西兰卡普的基础和前奏,也是土家妇女中普及面最广的民间传统工艺之一。原生地以永顺为主。

 

土家花带的织造大多用线,工艺流程中的纺捻线、染色与西兰卡普相同,倒线仅数量上不同。

来源:《湘西民族工艺文化》
日期:2007-04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