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手工技艺 > 编织

苗族花带的历史溯源

作者:龙颂江;张心平 【字体:

苗族历史悠久,支系众多,苗族花带作为苗族服饰系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与苗族服饰密不可分。距今4800年前的湖北京山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彩陶纺轮、无彩纺轮、石纺轮,以及绣织物缯帛,表明此时期的三苗集团,编织工艺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

 

到秦汉时期,史上所载的三苗后裔“盘瓠蛮”,便是目前生活在湘西地区的苗族先民。唐宋以前,历史文献对湘西苗族服饰已经有所记载,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晋干宝《搜神记》中就记有:“盘瓠子孙,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赤髀横裙,盘瓠子孙”。之后《隋书·地理志》又云:“诸蛮本其所出,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据考“斑布”是一种类似“织锦”的织物,而苗族的花带正是属于苗族织锦中的一种。

 

相传很久以前,生活在深山峡谷里的苗族先民常常遭到毒蛇的侵害,死了不知多少人,当时有一个聪明的苗族姑娘眼看着族人的惨死,心里十分难过,后来,她从毒蛇不伤同类的事实得到启示,便把五颜六色的线织成一条与蛇长短大小相等花纹相似的带子拿在手里,毒蛇以为是自己的同类,便没来伤害她。她把自己的创造告诉族人,大家纷纷效仿,果然十分灵验。从此,苗族便有了织花带的习俗。这与古汉书上记载的南蛮“断发纹身,以示与龙蛇同类,免其伤害”的说法十分相似。

 

苗族织锦源远流长,起源于何时已难考证。据宋朝的朱辅在《溪蛮丛笑》中记载当时“五溪”土著织造的情况是:“取皮绩布,系之于腰以代机,红纬面环通不过丈余”。显然,这是一种类似水平式距织机的织造,与当今湘西苗族花带的织造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属于水平距织机之类,亦为一种经向起花的简单手工织物。苗锦作为湘西地区织锦的一种,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周边文化对其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相传,三国时的蜀昭烈帝章武元年至二年(221222),昭烈帝刘备遣侍中马良携带金银、织锦(蜀锦),到武陵笼络五溪诸族,并授官封爵。223年,诸葛亮入南平乱,不断“移民实边”,制定了“南中政策”,把农业、桑蚕、织锦及其织造技术传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时的湘西属南中五溪地辖。凤凰县早在蜀汉建兴十三年(235)就修建有“武侯祠”,是古代纪念诸葛亮的“八大武侯祠”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建造的“武侯祠”。所以“南中政策”同样恩泽这片土地。蜀锦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影响较大。蜀锦属“通经回纬”一类的织锦,以经向彩条基础起彩,而湘西苗族花带也是一种以经线起彩起花的织锦。从贵州一带的苗族织锦历史和工艺可知,苗族织锦多称为“诸葛锦”,属“蜀锦”后裔,相对尺幅较窄,大部分为115厘米左右,苗族花带一般不宽,窄的仅2厘米左右,一般宽45厘米,但宽的也有的达1015厘米,甚至还有的竟宽达30厘米。所以,从某种意义而言,较窄的“苗锦”作带使用,被称为“花带”,而超宽的就成为“苗锦”了。

 

来源:《湘西民间工艺美术精粹》
日期:2007-08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