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家织锦
(图2-19 叶玉翠《阳雀花》)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的民族瑰宝,也是土家民族的骄傲。自晋唐成形以来,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并一直是酉水流域,特别是溪州一带进献朝廷的贡品。800多年前的《宋史》卷四百九十四中记载:“辰之诸蛮羁縻保静(保靖)、南渭(今永顺白杨一带)、永顺三州接壤,其蛮酋岁贡溪布(早期的土家织锦),利於回赐,颇觉驯伏。”700年前的元代《一统志》对武陵的地域织锦(主要是土家织锦)评价极高,认为:“武陵制(织)锦绣,其色鲜明,不在成都锦(蜀锦)之下。”1939年的《龙山县志》也记载有:土锦(土家织锦)“近有征往长沙、南京及东西各国备品列者,惜千数百年来不知改进,甚且等而下之”。
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家织锦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1953年,在北京第一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土锦”“四十八勾”以其大器、稳健、神秘而引起轰动。当时土家族还未被确立为单一民族,“四十八勾”并不称“土家织锦”,有的叫“土锦”,而有的甚至综合称为“苗锦”。直至1957年以后,土锦随土家族的确定,正式命名为“土家织锦”或“土家锦”。同年,捞车河畔的叶玉翠与湖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合作制作的土家织锦壁挂《开发山区》及叶玉翠本人的《蝴蝶戏牡丹》、《阳雀花》等四幅传统作品,漂洋过海,在伦敦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又一次让世界人民体会到土家织锦的魅力。从此,开创了土家织锦新的一页(图2-19、图2-20)。
“大跃进”的号角打乱了土家织锦的前进步伐,“文革”的极“左”路线,将土家织锦推向了几乎崩溃的边缘。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在以农业社会为主体的基本模式中,政治是至高无上的;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的经济体制下,只能在空洞的政治口号的推动下,希冀社会经济出现奇迹;莫名其妙的政治运动、阶级斗争,使人喘不过气来,更分不清东西南北,民俗民风成为批判的对象,美也成了罪恶的象征。那时,古老的传统土家织锦被当成了“四旧”,斜织腰机成为资本主义的尾巴……然而,还是有那么一些执着的土家妇女和姑娘,仍然偷偷地织造,使土家织锦的技艺得以传承。
(图2-20 叶玉翠《九朵梅》)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根本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的中国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思想上、文化上的观念发生着全方位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主要表现为由过去公有制经济向多种经济形态的过渡,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信息化社会转型,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空前得以解放。民族政策的落实,人心稳定,使土家织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之后,土家织锦又多次在全国及日本、西欧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销,树立了土家民族的良好形象。自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湖南湘西的土家织锦连续获国际博览会金质奖、全国美术百花奖一等奖、金奖等七项大奖。巨型土家织锦壁挂《巴陵胜景——岳阳楼》成为北京中国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的“镇厅”之宝。时任湖南省省委书记的毛致用为土家织锦题词“锦上添花”;省长熊清泉亲笔写下了“土家织锦,大有可为”的赞美。国家领导也多次将土家织锦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外国首脑、国际友人以及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等贵宾(图2-21)。
2003年,国家确立了以湘西北酉水流域为中心的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区,省州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努力,为创立这个国家级品牌的民族瑰宝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5年土家织锦被湖南省评定为全省民族民间十大优秀文化遗产,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吉首大学、云南大学、武汉科技学院等各院校纷纷来湘西北创办科研教学基地。2005年深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土家织锦研讨会,在酉水河畔的历史文化名镇龙山县里耶召开,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研究,对土家织锦评价极高。
2007年6月9日,值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参观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在湘西土家织锦的制作现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土家织锦使温家宝总理十分感兴趣,他认真观看了土家织锦的工艺后感叹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两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人类文明只有代代相传,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只有相互交流,才能文物化成。”(李斌:《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之际,温家宝李长春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人民日报》2007年6月10日第一版。)(图2-22)可见对土家织锦及其文化内涵评价极高。从此土家织锦走出了武陵大山,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而“西兰卡普”就正是土家织锦中最能让人引以为自
(▲图2-21 土家织锦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外国首脑、国际友人)
豪的品牌形象,因此久而久之,“西兰卡普”逐渐成了“土家织锦”的代名词,也成为人们认识了解土家民族的重要窗口。
综观上述,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土家织锦经过了土家人民世世代代的辛勤劳动创造,被孜孜不倦地不断充实、完善、传承。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从浩瀚的历史烟波中看到其源流,看到其自身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成熟的这样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脉络(图2-23)。
(图2-22 温家宝总理在湘西土家织锦的制作现场)
(图2-23 土家织锦源流发展示意图)
(图2-24 土家织锦及相关源流发展示意图)
土家织锦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賨布→兰干细布→溪峒布→土锦→土家织锦是其发展的主流,而且因人文、自然的种种因素,只可能产生于酉水流域,并生根、发芽、开花而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同时伴随土家织锦的成长,也是土家族自身不断融合成熟的经历。不可忽视的是在土家织锦的发展历程中,周边各种文化的影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斑罽”的纬花、“楚锦”的图纹、“蜀锦”的织造、“僚布”的技术等等,都大大充实和促进了土家织锦的完善与成熟,最终成就了今天的辉煌。因此,从酉水流域土家织锦的演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它既有民族历史的成因,又属经济文化的范畴;既是土家织锦的发展史,更是土家民族形成过程和土家地区生产力状况的缩影。
云锦是贵族的,宋锦是文人的,蜀锦是官方的,只有这个带“土”字的“西兰卡普”才是真正意义上劳动人民自己的东西。虽然它也曾经为历史上皇家贵族所钟爱,成为贡品,但西兰卡普始终保持着“平民”本色,一直在土家族民间传承发展。在中华民族的织锦大家庭中,土家织锦一直保持着本民族、本地域独特的工艺特征和艺术魅力,独树一帜,让世人刮目相待。
日期: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