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手工技艺 > 雕刻

尸祭制中的面具

作者:张子伟 【字体:

尸祭制是我国古代的特殊祭仪,史书中不乏记载。宋人朱熹就曾指出:“神宝,盖尸之嘉号也。《楚辞》所谓灵保,亦以巫降神之称也。”可见,巫扮灵保可降神,灵保即所谓尸人。顾炎武《日知录·像设》谓:“尸礼废而像事兴,盖在战国之时矣。”尸礼与像事相对而言,前者属远古流行的尸祭制,是以活人(法师或帮师)装扮死者。到了春秋战国之时,转换为设像,即将死者的图像设在灵位上,或以稻草或竹条扎成人形,穿上死者的衣服,假以死者的头像。头像可木雕泥塑,也可在草头、木头之外戴上面具。这个面具尽可能体现死者的特征。例如傩公的面部为红色,傩母的面部则为白里透红。湘西三王庙里的大王为红脸、二王为灰脸、三王为黑脸。如果顾炎武时间推断是正确的,则祭祀傩公傩母的方式,也是以战国为分界线,之前为尸位祭,由戴面具的法师装扮傩公傩母坐于神坛;之后改作设像位,戴上面具。有的则在长方形的画布上画出若干神灵,做成神轴挂在神坛上方接受供奉。民国初年,戏剧理论家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考》中亦如此介绍:“古之祭也必有尸,宗庙之尸,以弟子为之”,“《楚辞》之灵,殆以巫而兼尸之用者也”。(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第4~6页。)他将中国戏曲史的源头与战国时期《楚辞》记载的远古尸祭制相联系,并重视法师扮演尸人的原始戏剧行为。巫如何“兼尸之用”,为何“兼尸”之后便可进行祭祀,书中未作具体记载。我们不妨从湘西苗族遗存至今的尸祭仪式去寻找答案。

 

来源:《湘西祭祖习俗》
日期:2011-05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