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的民间艺术,主要有工艺美术、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项目。
1.工艺美术
(1)雕刻工艺:苗族拥有自己擅长石雕和木雕的雕工巧匠。他们的成品多见于建筑装饰和生活文化用品。如雕花雅床、门窗等,入微于刀,图案精美;产于吉首市乾州水冲湾的水冲石砚,以含晶体状铜粒为奇,1913年,由乾州杨味蔬先生磨制雕刻的《老子过函谷关》石砚,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示中获金奖;泸溪县高山坪盛产菊花石,属世界珍稀自然遗物。该地工匠以之为原料雕刻制作的菊花座屏、花瓶等工艺品,极具观赏和经济价值;产于花垣县边城镇白岩村的“宝塔石”(三叶虫和角虫化石)石砚,亦属砚中珍品。
(2)织、染、绣工艺:这是服饰工艺的三大组成部分,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苗族的蜡染、刺绣和花带,堪称为该项工艺的杰作。
苗族的蜡染以札染(古代称为“绞缬”)盛行于世。札染后的布料用于制作服饰和风景、人物、花鸟类工艺品。色彩鲜明,纹彩古朴奇迷,别有一番韵味。
苗族刺绣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绣品多用作服饰、门帘、被面、背裙、枕头、床单等。图纹有花鸟虫鱼、龙虎狮豹、几何图纹及文字等等。
花带,属苗族织锦(古称为“峒锦”)类工艺品。是湘西苗族服饰中的标志性读物,为其他苗族地区所罕有。
(3)漆髹工艺:湘西苗区自古盛产清漆,有着悠久的漆髹工艺传统。色料多为红、黄、黑三色。漆髹的物品有餐具、酒具、马具、兵器、巫具、家具、门窗等。生漆分为三类:大木漆,形如乾板,上有乌丝,色稍暗,易入木,可达3分厚,漆件经久耐用;小木漆,质稀而腻,属半流动体,漆件光彩夺目,但耐久性较差;反爪漆,质稀腻,色泽光亮,照见人影,能入木一二分厚。以上三种生漆为苗家根据需要而自由选择使用。
(4)编织工艺:这类工艺品(不含纺织品)价格低廉,但乡土气息浓郁,属于人类的初等工艺。在苗区,常见的有竹编、藤编、草编、麦秸编、棕叶编等。其中竹编有篓、篮、筐、斗笠、凉席、晒席等;藤编有桌椅、茶几、箱包等;草编有草鞋、草卷、草蒲凳等;麦秸编有麦秸帽、花篮等。
(5)金属工艺:苗族的银饰工艺堪称为其中的一绝。苗族妇女将银饰视为吉祥、光明、美丽和富有的象征。每当婚嫁或节庆之日,苗家妇女便会全身缀上银饰,前去祝贺或参加喜庆。清代苗疆竹枝词写道:“对对银圈载满肩,谁家娇女正蹁跹;乍听山外歌声起,天上飞来赤脚仙。”将一位佩戴银饰在山道上飘逸的苗族妇女描绘得淋漓尽致。
苗族的银饰大致分为头饰、项饰、衣饰、手饰等。头饰类有银帽、银凤冠、插头银花、耳环等;项饰类有轮圈、扁圈、盘圈、披肩等;衣饰类有牙扦、针筒、围裙链子、挂扣、银纽、银花蝴蝶、银牌、后尾等;手饰类有手镯、指环等。
2.音乐、舞蹈、戏曲
(1)音乐:苗歌是苗族民间声乐的主要表现形式。结构有一句体直至五句体。歌词讲究韵脚,一般要押双韵。按照腔调分为“韶唔”(即高腔)和“韶萨”(即平腔)两大类,又各分为若干小类。
器乐:打击乐有鼓、锣、钹、铃、竹拆等。鼓有大鼓、小鼓、手鼓;锣有大锣、小锣(包包锣);竹拆,苗语叫“西”,一般用桂竹制成,惟苗族所独有。吹管乐有唢呐、双管竹唢呐、牛角、海角、竹笛、芦笙、长号、椿皮号、倍皮号、木叶等。弦乐有牛角琴。
(2)舞蹈:有《鼓舞》、《跳香舞》、《接龙舞》、《跳仙舞》、《盾牌舞》、《先锋舞》等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鼓舞》。
(3)戏曲:戏剧有苗剧、花灯戏、阳戏、高腔戏等。曲艺有讲唱结合的《风流歌话》、《理(礼)词》等。《三棒鼓》、《佛歌》等在苗乡亦有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