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少数民族传统陶器制作工艺
在湘西民间,陶器又被称为土陶、瓦器或窑货。从考古发掘看,湘西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已经有上万年的历史。在湘西,从远古历经夏商春秋战国、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都有大量的陶器出土,(参见周明阜等编著:《凝固的文明》,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这说明生活在湘西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先民已经掌握了成熟的制陶技艺,而且一直在不间断地生产和使用着。直到如今,湘西还有烧制陶器的民窑存在。艺人们仍然还从事着传统的土陶生产制作,陶器已经成为见证湘西悠久历史和厚重的民族文化的重要器物之一。
湘西土陶的制作工序较为复杂,要制成一件陶器一般需要经过选矿、风化、晒干、粉碎、筛粉、陈腐、踩泥、和泥、车坯、晾坯、上釉、码窑、烧制、冷却、出窑、质检等十几道工序。整个制作过程全凭手工操作。陶器有白陶、黑陶、灰陶、黄陶、彩陶等,且造型多样,工艺精美。用陶器盛藏物品,能保鲜,不变味,贮存时间长,土家苗寨几乎户户使用。陶器品种多,用途广,有缸、盆、灯台、酒瓶、陶壶、陶罐、盘、碟、酒具等等。
湘西土陶制作以龙山、永顺、保靖等县的民间制陶业最为典型。2006年,由龙山、永顺二县申报的“土陶技艺”入选湘西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由龙山、永顺、保靖三县申报的“湘西土陶制作技艺”入选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湘西古老的土陶工艺又获得了传承和发展的契机。
来源:《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日期:2013-12
日期:2013-1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