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锉花中的面
锉花造型中的面,有几种表现方式,常见的是平面造型和立面造型两种。面的运用绝不止于平面的面,有时也有立体的面的运用。平面的面多表现动物的正面形象;立体的面除表现正面外,还表现侧面、背面、斜面等方面,这些面是构图中分解或抽象出来的特殊的面,这些特殊的面与正面的有机组合,构成了锉花形象立体的审美效果。
锉花中的平面图形,可以分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梯形、圆形、椭圆形等。三角形有直角、锐角、钝角之分,苗族锉花呈三角形的主要有背裙花、低腰围裙角花、被面、桌布、包袱角花等。这些花样外部轮廓为三角形。正方形的锉花主要有枕头花和荷包花,其特点是均衡与稳定,根据刺绣物品的形状而设计图案轮廓。与正方形图案相关而又不同的是竖式或横式长方形。竖式长方形多用于衣袖、裤脚花边,部分衣襟花边和帐檐飘带、门帘花样也采用竖式长方形的构图。横式长方形的锉花主要用于帐檐花,在横式长条状的块面中构图造型,同时上下装饰多条横线花边。图形的边线没有转折、没有角峰和凹凸,因此给人以周全、圆满的感受。同时,由于圆的四周没有端点,全是封闭,它既均衡地承受着外面的冲击力,也同样均衡地束缚着内在的扩张力。两种力量的均衡,使圆成为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形象。圆在锉花中用得较多的是枕头花、裙头花、帽花等花样。
(黄靠天锉)
其他如菱形、梯形、椭圆形,在锉花中也较为多见,在此不一一罗列。作为平面艺术的展示与立体艺术的组合部分,锉花对“面”的运用是富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首先,从面的形态来讲,锉花中的圆面和长方形面用得最多。其次,从单一面形与组合面形的运用频率来看,单一面形在锉花图案中出现的比例较高。圆面和长方形面运用较多的原因,一是与人们追求整齐方正和完美圆满的审美传统和审美情趣有关;二是受限于实用器物的形状限制。从工艺制作上考察,陶瓷一类的圆形用器便于成形为器;从使用上考察,圆形用器容积最大,便于清洗。美术史家指出,人类最早是从圆形彩陶制作中走向绘画世界的,这更使人们对圆的艺术关注富有悠久的传统。而正因为长方形和圆形的器皿、用具居多,一方面增加了这两种图形在审美活动中出现的频率,使人们养成了经常运用它们的习惯与嗜好;另一方面,以方、圆作形制的用具、器皿也给人们进行工艺美术一类的创作最大量地提供了方的或圆的画面,要求人们在创作中必须按照方、圆的规范提供相应的视觉效果图像或适合纹样。所以,用于工艺上的许多造型图案,常常是非方即圆。
单一面形的构图在锉花中比例较高。这是说,在一件锉花作品中,人们往往以一种形式的“面”去完成构图和造型,较少同时采用几种形式的画面去完成。如一般锉花图案中,台地型锉花多以阴刻的块面构成图案主体,河谷型锉花多以阳剪的线条构成图案主体。在黄靠天的剪纸作品中,有几幅采用阴阳分刻法创作的菊花,上半部分采用阳剪形式,下半部分采用阴刻形式,图案采用了两种表现形式组成画面。(见附图)但这种图案较少。苗族锉花在面的运用上,以平面表现为主、立体表现为辅,构图及艺术手段也比较单一,加上锉花的造型构图较多地通过想象去表现物象的空间结构与形体,而不大顾及透视法则的要求,所以,像圆形、方形、三角形、扇形、椭圆形、梯形等面的综合运用就极少。在稍为复杂一些的图案中,也顶多是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方式使圆形、方形或菱形的局部图案与整体图案相互过渡和衔接,而难以见到某一局部形象是由两个或三个类型以上的面组合起来的。因此,它的造型也必然多为平面造型,如蝴蝶图案就几乎全是平面展翅正面像,龙凤也多为侧平面展示图。部分鸟雀有正面的立体造型,翅膀分左右对称,但除了头部和翅膀较为用心之外,其他部分则忽略不计,或许,这正是苗族锉花的稚拙与朴质的特色体现。
日期: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