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手工技艺 > 挑花

湘西少数民族传统刺绣挑花工艺

作者:陈廷亮 【字体:

自古以来,湘西土家族苗族妇女就以勤劳聪慧、心灵手巧著称于世。她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传承了独特的民间传统刺绣挑花技艺,从她们身上所穿戴的绣满各种花纹图案的艳丽的民族服装、鞋袜、鞋垫等都可以看出她们精湛的刺绣挑花技艺。“挑花(苗族挑花)”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湘西苗绣”、“湘西苗族挑花”,被列为州级名录的有“泸溪苗族数纱”等。

 

“湘西苗绣”于2008年由凤凰、花垣两县申报入选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是吴四英(凤凰县人)。

 

湘西苗族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学者认为“湘西苗族刺绣起源于古代濮人的残酷护身装饰——雕题文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工艺美术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湘西民间工艺美术精粹》,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后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为苗族民间妇女刺绣传统技艺。苗族妇女的刺绣艺术粗犷有力,不像内地汉族刺绣那样秀丽纤细,她们所常用的刺绣,富有代表性的是胸前花、衣袖花、裤脚花、白衣袖花等,绣花所用的针法和纹样都有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苗家姑娘从六七岁开始就喜欢学绣花,随着年龄的增长,刺绣技艺也日趋娴熟。她们用小花架绷着事先绘制的剪花或描花的布料,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有空就绣,针法工艺可谓精益求精了。姑娘们绣花的高潮,是出嫁前准备嫁衣的时候。苗族姑娘的嫁衣,多数从学绣花时绣起,一直绣到出嫁。一件嫁衣寄托了姑娘们无限爱慕与情思,凝结着姑娘们十几年甚至二十年来的心血。姑娘们逢年过节,偶尔穿一次嫁衣,因此能母女相传。一件精工的嫁衣就是一件上好的工艺品。

 

刺绣的针法有好几种。有用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用丝线“平绣”的,平绣以碎小、纤细、连续纹样为主,花垣、凤凰等县,多采用平绣。有些辫盘成花形的“辫绣”、“牵线绣”,这两种绣法以宽绰、粗犷、饱满著称。吉首市的寨阳、丹青等地多采用辫绣,而保靖县中心、水田等地多采用牵线绣,还有的地方用打结的“打籽绣”。刺绣的针法有的厚实稳重,雍容华丽;有的平滑光亮,清新鲜明;有的朴实大方,坚固耐用。围腰则用木机织成各种变形图案,也有用丝绣的,在空隙处填以闪闪发亮的小铜片,形成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又给人一种淳朴的自然美的享受。

 

如果说刺绣的针法是一行朴实、优美的诗句,那么,刺绣的纹样则是一幅幅美妙、多彩的画。

 

刺绣艺术所表现的题材为民间熟悉的传统纹样,每个纹样都有一定的称呼。反映人丁兴旺、生产发展的有“瓜迭绵绵”、“五谷丰登”等;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有“鸳鸯戏荷”、“鱼水相怜”等;反映家庭幸福的更多,如“双凤朝阳”、“百鸟争鸣”、“孔雀开屏”等等;有的甚至还有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

 

衣袖、衣领、衣肩、围腰、背带等,是苗族服饰的主要装饰部分,也是苗族妇女炫耀刺绣手艺的阵地。她们采用多种针法,以长短交错的线条和丰富多变的色彩,在这些部位绣出一块块美丽的图案。所绣植物常有牡丹、荷花、百合、兰花等,所绣动物常有龙凤、蝴蝶、喜鹊、蝙蝠等,其构图又与各地的居住情况有关。居住在山寨的喜用花卉、鸟兽构图,以绿、蓝二色为主;居住在溪河边的多取材于鱼虾、人物之类,以红、黄二色为主;还有凉亭、佛塔、寺庙、房屋建筑和各式各样的几何图形。

 

苗家妇女善于把自然景物加以艺术概括和夸张,又给具体的物象以寓意,这样既显示了她们的艺术才能,又表达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幸福的追求。这些纹样图案,大略一看不易辨别,但仔细观察,就会对她们表现手法的精巧处和大胆处感到惊叹不已。刺绣的图案造型生动、特征鲜明、构图饱满、色彩对比强烈的艺术特色,体现了清新、简练、典雅、大方的民族特点,显示了她们对自然界美好事物的细致观察,并给生活增添了美丽的情调。

 

“苗乡椎髻女,亦有巧于人。”湘西苗族土厚风淳,民情敦朴。苗家的刺绣集中反映了苗家妇女的智慧才能和热爱劳动、热爱艺术、追求幸福的高尚情操。今天,随着轻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服装的花色品种不断增多,但是,苗家姑娘仍然喜欢在自己做的衣服上刺绣,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苗家的刺绣反映了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个生动侧面,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西苗族挑花”于2008年由泸溪县申报入选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挑花(苗族挑花)”于2011年由泸溪县申报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挑花,又称十字挑花、十字绣、数纱。这种古老的民间传统技艺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广为分布和传承。有学者认为,湘西少数民族的“挑花艺术的表现形式、构图方式与在湘西沅水、酉水沿岸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土陶片的纹饰十分相似,它们都是用直线、斜线、波纹线、折线等方式构成方格纹、锯齿纹等几何图形。这也许就是挑花艺术的最早发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工艺美术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湘西民间工艺美术精粹》,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页。)随着历史的发展,无论是在土家织锦中,还是在湘西苗绣中都引入了挑花这种独特的传统民间工艺。在湘西的土家苗寨,都有世代传承的挑花艺人和挑花艺术品。其中以泸溪县境内的八什坪、梁家潭、潭溪、浦市等地苗族聚居区的苗族挑花最负盛名。

 

泸溪苗族挑花纹样独特,由数个“十”字单纹严密组合而成,故又俗称“十”字数纱。纹样的织绣方法采用原始的疏经密纬(即竖数三根纱,横数四根纱),遵循从纹样中心向外编织,最后又回到纹样中心的织绣工艺程序往返进行。单个“十”字形单纹不允许重针,以求达到正面纹理清晰,反面纹理平顺的艺术效果。挑花用的底布多为家织土布,以白色居多。以针引线,线多用蓝线、青(黑)线或彩线。挑花一般没有底稿,需要借“本”——家庭世代流传下来的挑花母题纹样。泸溪苗族挑花纹样多大50多种,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型:一是氏族崇拜纹样,如“枫叶花”、“蝴蝶花”、“蟾蜍花”等;二是图腾崇拜纹样,如“狗纹花”、“葫芦花”等;三是自然崇拜纹样,如“阳球花”、“葛藤花”、“珍珠花”等;四是吉祥纹样,如“福寿花”、“年鱼花”、“龟寿花”、“龙凤花”等。每一种纹样图案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湘西苗族挑花一般用作头巾、围裙、枕巾、门帘、帐帘、被面、鞋子及儿童服饰等装饰图案纹样。湘西苗族传统挑花工艺技艺精湛,它蕴涵着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神话传说,是湘西苗族人民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日期:2013-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