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先民,一般认为是秦汉时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或说源于“五溪蛮”。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其先民主要生活在湖南北部;历史上苗瑶长期杂居,自古以来两者被统治阶级匪称为“蛮夷”或“南蛮”等。因此,苗瑶印染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是相辅相存、互为交融的。瑶族印染历史悠久,早在宋代,瑶民就用蓝靛和黄蜡在白布上染出精致的花纹图案,称为“瑶斑布”。宋代周去非《岭处代答》载:“瑶人以染蓝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版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熔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蜡,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灿然可观。故夫染斑之法,莫瑶人若也。”瑶族精巧的印染技术,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瑶族喜爱自织布匹,称“家织布”,然后染成蓝色、黑色,再制作衣服、被单、头巾、腰带、围裙、背袋、花布鞋等。
瑶族“瑶斑布”技法,先用两块镂刻花纹的木板夹住坯布。将熔化的蜡液灌入木板的花纹中,再用靛蓝染色,干后退蜡即成。瑶族人精于蓝靛印染,为了使印染花布结实耐用,不褪靛蓝,印染时,将布置入牛皮或猪皮溶液里浸泡几分钟,取出晒干,然后,再用木甑蒸一段时间,取出凉干即可使用。瑶族蜡染绘制与苗、布依、仡佬等族的绘制方法大同小异,制作时,先把白布平铺于案版,熔蜡成汁,用蜡刀蘸蜡汁直接在布面上描绘图案。绘好后将布投入染缸,染料用蓝靛与白酒配制,布料浸染后取出凉晒,干后再放入清水中煮沸,使蜡汁全部熔化后晾干即成。有的地区,瑶族妇女还用一种叫“娄枯树”的树浆代替蜡液,这种蜡黏性强,适于单片铜刀笔的运用,便于表现极细的蜡染纹样,成本低,效果好,是不可多得的蜡染用材。
瑶族蜡染主要用于妇女衣裙、背扇、挂衣及被毯、帘布、包单等,图形以几何纹为主,也有表现剪刀花、树叶花、烟盒花以及日月星辰等纹样的。其构成形式为常见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角隅纹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