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手工技艺 > 印染

蓝印染的基本原料之土靛

作者:龙颂江;张心平 【字体:

湘西民间印染的主要染料是从天然植物蓼蓝中提取的土靛,它是一种天然植物染料。不过土靛的有效成分纯度很低,只能达到5%左右。每染4050米布,约需土靛100斤。因为“土靛”染色可以在常温下完成,对于民间印染是非常方便的。

靛蓝的种植加工,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蓝》中,专门记述了从蓼蓝中提取土靛的方法。民国时期苗族学者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蓼蓝的种植和土靛的提取。“苗族染布,向用本地所产之土靛……土靛之种类甚多,大别之,可分家靛,野靛二种。”“家靛乃本地自产之染料,培植亦易。宜黑砂土壤,喜雨水调和,经在头年腊月将土挖约一二尺深,春二三月,天晴时,再挖松田土,整成行列,深六寸,以靛秧子三至五根一束栽之。俟长出土时,追加以枯灰及粪料,再薅其杂草二三次,靛自丛发。至秋白露节前三四天成熟期到,可先摘去靛株老叶,迨至霜前四五日,用刀收割,挑往池中去浸泡。每百斤靛叶撒入石灰四十斤,注意气温变化,每二十四小时翻一次,靛叶呈深绿色液时,则捞出靛渣,以木耙翻搅均匀。再稍等一定之时间,池水渐清,靛精凝结,慢慢沉下池底部。此时,即可将上面之清水部分,从池的暗沟管道放流出去。留下靛精,再用瓢舀出,盛入箩筐内,挑回家中,以缸贮藏之。”湘西各地均可种植蓼蓝。19世纪中后期,湘西龙山的“靛房”镇就是一个很繁华的大规模蓼蓝种植地和商品染料加工生产地,承担和供应着湘西和周边地区染坊的染料。

蓼蓝株高5080cm,单叶互生,花序穗状,花淡红色。多为栽培或半野生状态。在我国从南到北皆有分布。

土靛染色时需先“发缸”。在缸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石灰水(或桐籽壳灰)、酒糟、老缸残液(内含厌氧生物酵母菌种,用于接种发酵,还原出染料中的隐色体)、土靛,通过发缸使染料的有效成分析出。数天后,染液由黑转蓝,蓝转为绿,绿转为油黄色,液表面并泛起大量不易碎的深蓝紫色泡沫时即可染色(这个过程被现代染色工艺称为“氧化还原”)。“发缸”是蓝靛印染的重要工序,直接影响到一缸布的染色成功与否。一缸染液的配制,就那么几种材料,民间印染艺人没有任何测试手段,仅靠着嗅觉把握染水的酸度,靠着手指的触觉测试染水的碱度,靠着视觉观察染水和泡沫的颜色把握染液的浓度,从而保证“发缸”的成功。这当中的各种感觉差异程度十分细微,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完全应了那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俗语。

土靛属于还原染料。土靛在发酵的过程中,由于生物菌的作用,使染料中的隐色体还原并悬浮在染液中,在碱的作用下,隐色体渗入天然纤维中(包括天然棉、麻、毛纤维),但此时的隐色体并不显色。一旦隐色体与空气接触,几分钟内立即与空气发生还原反应,隐色体即显色。这就是土靛染色时,织物从染水中取出后,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由黄到绿、由绿到蓝、由蓝到青,色彩瞬间变化丰富,过程神秘而精彩的原因,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用靛蓝浸染的织物,有一种素雅质朴的情调,让人觉得安详朴实。其颜色在织物上的附着牢度好。从我国出土的历代织物和民间流传的色布、花布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尽管经过漫长岁月的打磨,依旧可以看出色彩原本的品质。

 

来源:《湘西民间工艺美术精粹》
日期:2007-08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