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印花布的印花技艺是由古代“夹缬”发展而来。所谓“夹缬”是用两块雕镂图案相同的木花版,将布料夹在中间,然后染色。布料未被花版夹住的地方,染料能被吸入布料,并与空气接触而还原上色,被染成深蓝色;布料被花版夹住的地方,染料不能进入,既使进入也无法与空气接触而进行还原反应,不能上色,而呈现白色的花版图形。由于木花版制作难度大,易损坏,故夹缬很难制作大件和精细花纹的产品。
真正意义上的蓝印花技艺,出现在南宋时期,它是在“夹缬”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由于采用石灰、豆粉做原料,所以当时称“药斑布”。明清之际,蓝印花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清朝“改土归流”政策实施后,先进的蓝印花制作工艺被引入湘西,迅速与本土蓝印工艺融合,为湘西人所接受。解放前,湘西各县的县城及各大集镇,都有具备一定规模的蓝印花专业生产染铺作坊,数量达到数百家,仅凤凰县城就有染坊二十多家。永顺县城在蓝印花鼎盛时期,就有“藤记”、“张记”、“向记”、“熊记”、“傅记”等共十余家染铺。20世纪70年代末,永顺县民族手工业合作社还批量生产蓝印花被面。此外还有一些专业制作蓝印花花版的雕花铺。
湘西蓝印花布按效果分,有三种形式,即蓝底白花、白底蓝花和双面花。其制作工艺,有三个大的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花版刻制。其工序为:将九层左右的影纸,逐层装裱,干后绘制花样。根据组合图案的单元形状,选择“冲子”大小和形状(冲子为标准化配件工具),将纸版垫在硬木板上,冲出所需图案组合单元。然后将花版垫在蜡盘上(由蜂蜡和草木灰加热混合制成。在蜡盘上刻版不伤刀具),用刻刀刻出所需纹样。花纹图案刻完后,用光滑弧形卵石压磨花版刀痕毛刺。再用熟桐油刷版,正反面各两次,数日干后即可用。另外蓝底白花只需一块花版;白底蓝花一般需两块版,其中的补版,专用于补刮主版的连花筋;双面花需要两块完全相同的花版,用于两面刮浆(待一面稍干后,反刮另一面)。
第二道工序是刮浆。先用细筛筛过的三份黄豆粉和七份新鲜石灰粉,加入适量水调浆。浆料的配制很关键。浆料过稀则易走花使图形模糊,过干则容易堵版漏花。此外若空气干燥,也易发生堵版。接下来,将印花台面喷洒少许水,将布料平整粘贴好。喷水有两个作用,一是使布面平整,二是湿润布料,利于浆料附着。然后,在布面套版刮浆。刮好的浆面应光滑,否则成品会出现灰色斑点。刮浆完成后室内晾干一星期后可染色。晾干时间半月以上更好,有利于石灰与空气产生氧化作用,增加浆料附着牢度和硬度,避免染色时掉浆坏花。
第三道工序是染色和后处理。蓝印花的染色除了要求轻起轻放,不能搅动,避免掉浆外,其他操作与蜡染、蓝印花染色相同。一旦染色完成,即可去浆渣、清洗、滚压打磨上光,至此蓝印花的所有工序全部完成。
蓝印花图案属于黑白图案的范畴,它仅有两个色度,既黑和白,它们均为极色。在蓝印花图案中的灰色运用,主要是在整体由“豆花”组合图形风格作品中出现。但这种灰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灰色,只是视觉产生的灰色感觉。除此之外其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没有灰色出现。
传统湘西蓝印花图案的整体布局综合考虑了产品的使用功能、工艺制作条件、表现对象及传统审美等多方因素。绝大部分民间蓝印花作品的外框均为方形和长方形,在此几何形内,再进行框架分割。如传统“四菜一汤”的桌布。在床单、被面中,一般多为两块或三块花版拼版,按左右对称、中间独立的方式进行布局。对于门帘,由于方向性强,多为在大的竖长方形中,进行上下分割布局。蓝印花帐沿的构图,由于实际布置为横幅,所以图案多采用对称形和两方连续图案。另外,蓝印花布基本上采用四方连续图案进行连缀。应该说明的是,在湘西传统蓝印花作品中,很少出现单独纹样。
湘西传统蓝印花在表现题材选择上,很大程度上融合了汉文化的图案。如:龙、凤、麒麟、鹤、蝙蝠、蝴蝶、梅、莲、菊、竹等,还运用了汉文化中的象征、比喻、谐音等手法。其表现处理手法的形成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工艺制作条件的要求;二是花版设计者的个人审美和社会的接受程度。长期以来,蓝印花的花版雕刻工具已经标准化,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花冲”,形成了蓝印花的特有风格。不同的“花冲”就是不同的装饰元素,只能出现在不同的特定位置。如:心形多出现在外框花边上,作为两方连续图案枝叶的顶叶或花朵的外圈花瓣;瓜子形多作为树叶的侧叶和凤鸟图形的羽毛。而各种圆点的使用频率较高,不论是花边、底纹还是主体图形都能出现。另外不同的花版设计制作艺人的不同审美和个性,也确定了作品的艺术风格,而这类能体现作者风格的蓝印花作品,则是最为难得珍贵的。明显的例子是蓝印花被面“凤啄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