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是一种较为古老的纺织印染工艺,在古代蜡染被称之为“蜡缬”。据考证,蜡染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秦汉时期。东汉时期,蜡染技术已相当成熟。到了西晋,已可染出十余种彩色蜡染。唐代蜡染开始盛行,军士军服上的文字、符号和图案,都采用蜡染工艺制作。蜡染史称“徭斑布”,特指蜡染工艺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专利。蜡染工艺在我国主要集中在湘西苗族、土家族,贵州苗族、布依族、瑶族,云南土族、白族、纳西族、彝族地区。各地的蜡染制作工艺区别并不十分显著。但各民族不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取向造就了各民族特有的、为本民族独享的图案。湘西土家族、苗族承袭和延续了蜡染这种古老的手工艺,一直采用它来制作生活实用品和装饰品。
从工艺角度上说,湘西蜡染并不复杂,但对操作者个人技艺要求很高。湘西苗族服饰主要采用绣花工艺,土家族服饰主要采用十字挑花工艺,蜡染工艺多用来制作门帘、被面、桌布等日常生活用品。由于大多数纺织品的印染工艺装饰都被可以大批量生产的蓝印花工艺所取代,造成了湘西蜡染在历史上的文字记载很少的现实。加上年代久远,天然纤维材料不易保存,现存的蜡染古物就更难见到。湘西蜡染多采用家织土布做坯布,较少采用麻布和丝布,一般有蜡绘、染色、溶蜡几个步骤。
蜡绘就是用纯蜂蜡绘制(做防染剂)布面的图案。将盛有蜂蜡的金属盆置于木炭火上,待蜂蜡熔化,蜡液表面泛起青烟时,即可进行蜡绘。蜡绘采用特制的铜蜡笔(也称蜡刀),蘸上溶化的蜡液,在布上绘制图案。影响蜡绘图案工序质量的主要因素是蜡液温度——蜡温过高,既容易烧坏布料,又使蜡液大部渗入布的反面,而正面蜡薄,一旦碱性染液渗入,得不到所需的白色,只能是浅蓝色。另外蜡温高则蜡液渗化流动速度快,破坏图形及线条。
蜡绘图案完成后,即可进行染色。凡绘有图案的地方,由于蜂蜡的阻挡,棉纤维被密封,染液渗不进去。但在翻动的过程中,由于布面折皱,图案表面形成裂缝,造成染液从细微的裂缝中进入,最终形成了被称之为“蜡染灵魂”的“冰裂纹”。这种“冰裂纹”变化万千,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人工无法模仿。其实这种“冰裂纹”效果,原先不是人们刻意追求的效果,而是过去被艺人们极力避免的次品效果。只是现代人特别喜欢这种有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肌理效果,于是人们把“冰裂纹”称为“蜡染的灵魂”,并在制作时,改变蜂蜡配方并增加一道“揉裂”工艺,刻意追求。
染色完成后,把整布浸入沸水中溶蜡。原来绘有蜂蜡的地方则呈现出布料原有的本色图案。最后严格漂洗除去碱性和浮色,就完成了湘西蜡染的全部制作过程。
湘西蜡染的表现手法、艺术风格有别于贵州布依族蜡染的程式和规范,整体风格粗犷自由,构图饱满。根据图形及装饰需要添加纹,点、线、面和大小、长短、粗细自由变化。蓝底白花的面积分配,可多可少。
湘西蜡染传统图案很好地保持和融合了世代相袭流传下来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形成了特有的风格。“龙凤龟”和“吉祥兽”图案就是两种较为突出的代表图案。
湘西苗族吉祥图案。“龙头”寓意苗族男子像龙一样威猛雄壮;“龟身”寓意苗族人象千年龟一样健康长寿;“凤尾”寓意苗族女子像凤凰一样美丽漂亮。
龙凤龟多见于桌布、围裙、帐沿、包巾之上。它是由龙头、龟身、凤尾三种不同的艺术动物形象,通过解体打散然后重新组合而成一种意象吉祥物。它的构成不仅考虑了造型美的需要,还加入了人们对理想事物的追求。它是一个可以被现代艺术观念解释为“意象变化”、“复合形”、“假同构”的复合体,有着鲜明的象征意义。在手法上,龙头和龟脚采用了白底蓝花,并饰有规则装饰元素;而龟身则采用蓝底白花,装饰有细密的六边形几何纹代表龟壳。凤尾采用民间工艺常见的凤尾羽毛装饰手法,用密集等距排列的细线表现。所有造型和装饰元素对称、均衡、自然、随意、朴实、稚拙,意趣盎然。
湘西土家族吉祥图案。在猪身上装饰有古铜钱币图形,这样有鱼有肉、有山珍、还有了钱,反映了湘西土家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象征着丰衣足食,生活美满,吉祥如意。
吉祥兽是湘西土家族常用的蜡染、十字挑花图案,多见于门帘、桌布、帐沿等用品之上。土家族是一个崇虎忌虎的民族,“吉祥兽”是由虎头、鱼脊、猪身、穿山甲脚和鸟尾复合组成的一个艺术形象,还运用了“饰纹添加”的表现手段。图案的“装饰添加”固然是服务于审美,但在“吉祥兽”身上的添加的铜钱纹,已使这种造型手段的使命得到了升华,表达了整体民族的一种强烈理念和意愿。这种带有强烈意念倾向的艺术形象,在民间艺术形象中是极为珍贵的。在表现手法上,虎头和猪身两端采用了白底蓝花,而猪身中部则采用蓝底白花,并形成了两个体量上的简繁对比。从虎头的造型上看,昔日威风八面的山大王在这里变得稚拙、可爱,具有典型的民间装饰风格;另外在猪背上整齐呈弧形排列的数十个半圆弧代表了鱼脊;猪身两端的白底上,为了美的需要,又毫无顾忌地添加上民间卷草纹。
这些由多种手法创造的民间图案,突破了再现自然的写实手法局限,工艺的合理性、丰富的创造想象力、特有的民族审美意识,使湘西蜡染的艺术形象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