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手工技艺 > 印染

苗族印染图案的内涵

作者:柴颂华 【字体:

因为各地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和民族心理不同,蜡染纹样的使用也不同,这使各地的蜡染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色彩。大自然的熏陶给湘西各少数民族带来了艺术创作的灵感。众多的印染纹样可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两大类。自然纹样是根据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等的形态,创造出许多极为生动和丰富的图案纹样,几何纹样多为自然物的抽象化,这些优美动人的图案,既准确掌握了物象的特征,又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概括能力。凡印染上的纹样,几乎都具备装饰和表意的双重功能,负载了许多驱邪就吉的美好愿望、理想、寓意乃至历史故事及传说等。下面就具有代表性的纹样,诠释它们丰富的内涵。

 

(一)龙纹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远古的图腾。在中原,自秦汉以来便以龙为尊,龙已演化成为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标志,威严而庄重。而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龙纹与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龙纹表现得较为一致,均为温顺、善良、稚拙、憨厚,与人和自然万物十分亲近。这些龙的形象变化丰富,常见的有以其传说中的祖先蚩尤的造型为基础,牛首蚕身或牛首蛇身等。龙纹的内涵除了图腾崇拜的原始意识外,按照苗族人的解释,龙是蛇、黄鳝、鱼、水牛等集合体的化身,能驱雾降雨,使大地风调雨顺,常葆生机,象征吉祥如意和安宁。还有的以蜈蚣为造型元素来变形,认为蜈蚣为“兽”,用其谐音即为“长寿”之意。

 

龙在苗族人的意识里向来就是造福人类的吉祥物。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龙纹极有特色,其外形和内涵与汉族地区的龙纹截然不同。汉族自秦汉以来便以龙为尊,龙纹逐渐演变为头角峥嵘、尖爪利牙的威武形象。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龙纹却大异其趣,表现为稚拙天真,憨态可掬,与人和自然万物十分亲近。苗族人对龙敬而不畏,苗族的龙纹丝毫不像汉族的龙纹那么神气十足,张牙舞爪。苗族蜡染图案中的龙纹没有固定的模式,千变万化,有鸟头蛇身、牛头鱼身、蜈蚣形等,因此,苗族就有水牛龙、鱼龙、蚕龙、叶龙、盘龙、鱼尾龙、水龙等,榕江苗族蜡染中的龙纹既像蛇,又像蚕。龙的形态或飞、或曲、或伸,变化自如。

 

(二)铜鼓纹

 

这是湘西和贵州民间蜡染中最古老的纹样,因为古时候铜鼓在祭祀、娱乐和征战中使用。湘西和贵州各民族崇尚铜鼓,把铜鼓作为权贵的象征,意味着对祖先的缅怀与崇拜。而且鼓在古代军事中是鼓舞将士士气与斗志的象征。蜡染纹样很多取材于铜鼓纹样,早期的蜡染是“模鼓取之”,将布覆盖在鼓面上,用蜡来摩擦,就把纹样拓印下来了。以后发展到用铜刀点绘,一般是圆外围加一圈或数圈,中心圆代表太阳光体,是鼓面的中心,其余均为同心圆辐射排列。有锯齿、针状、瓜米、花瓣、圆带纹及钱纹、鸟纹、鱼纹、云纹、万字纹、寿字纹等,中心的花纹实际上就是太阳纹。“太阳崇拜”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太阳被认为是万物之源,向着太阳才有生机。

 

(三)旋涡纹

 

苗族蜡染中的旋涡纹,主要绘制在蜡染衣背、衣袖、被面上,这是象征团结和吉祥的传统纹样。旋涡纹在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就已出现,那是先民们对自然水纹的描摹。这种图案后来在汉族工艺品中鲜有出现,却在贵州的民间蜡染中较为常见。在视觉形式上,这是一种最引人注目的蜡染几何形纹样;在内容含义上,也是一种说法最多样的纹样。第一种说法是为了缅怀苗族祖先长途迁徙,跋山涉水,历经无数险滩恶浪留下的旋涡印记。第二种说法是杀牛祭祖时记录牛头上的旋涡纹。第三种说法是,古时候有一个聪明能干的姑娘生了病,母亲从山上采回一些郎蕨草的嫩苔,将这种草药给姑娘吃后,其病便好了。为了永不忘记这棵救命草,就按照它的样子画在服装上作装饰。

 

(四)花草植物纹

 

苗族蜡染中表现植物的图案不仅很多,而且与汉族人植物图案有很大的区别。其植物图案,不像汉族取材于象征富贵吉祥的牡丹、莲花、桃子、石榴之类(在蜡染巾帕上也时有出现),更多见的是山间田野常见的花草植物,如蕨花、梅花、桃花、杏花、棉花等,有一些已经演变、提炼为几何形纹。这些植物题材在少数民族妇女劳作时随处可见,触手可及,她们从中获得美感,通过想象加工,在蜡染中描绘出极富生命活力和山野情趣的画面。如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梨花纹,全世界没有像丹寨苗族这么丰富而多彩的。相传苗族的先祖在迁徙途中,曾经到过一处梨花坳的地方,正逢梨花盛开。在长期迁徙中的先祖耗尽精血,差一点儿就被奔波不定的生活拖垮,忽然看见满山遍野生气勃勃盛开的梨花,感到世界是如此的美丽,于是又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因此,梨花留给苗族深深的美感。另一个传说是,在古代发生的由中原向西南的大迁徙中,妇女们为牢记跋涉的艰辛,便将沿途所见的花草植物都描绘在衣裙上,后来便作为传统纹样保留下来。还有一种传说,小孩穿梨花纹的蜡染衣装,就可以平安地健康成长,因此,梨花纹也是吉祥图案。相传蕨草曾治愈过苗族妇女的病,故蕨草也成为蜡染纹样。

 

T00041_00_1

3-9  植物的花、果实等纹样(摘自左汉中《民间印染花布图形》)

 

(五)太阳纹

 

太阳纹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染织绣品中不可缺少的纹样,其观念可追溯到原始先民的太阳崇拜。其图形有的出自南方的铜鼓纹,有的则沿于民间传统的十字纹。

 

T00042_00_1

3-10  太阳纹(摘自左汉中《民间印染花布图形》)

 

太阳纹与铜鼓纹造型一样,是苗族千百年来图腾崇拜的重要纹样之一,它寓意着生命、吉祥与幸福!

 

(六)鱼卵纹

 

呈多排联珠纹状的鱼卵纹出自民间对多子多孙的祈愿,它常常隐含在太阳纹和蕨草纹之内,起着陪衬作用,而独立的团花状鱼卵纹被面则有着特殊的视觉效果。

 

T00042_00_2

3-10  太阳纹(摘自左汉中《民间印染花布图形》)

 

(七)蝙蝠纹

 

与汉族传统一样,蝙蝠的“蝠”与“福”谐音共义,蝙蝠纹也成为蜡染纹样中的常见图形,样式变化多端,有的已难辨识。

 

(八)鱼鸟纹

 

苗族蜡染图案中的鱼鸟纹和蝴蝶纹相近,也是歌颂生命力的美的纹样。人们认为鸟是男性,鱼是女性,鱼鸟同图组成比喻夫妻恩爱的图案。这种图案中的鱼和鸟一样也有翅膀,鸟也多为可入水畅游的“水鸟”。有学者认为这反映了男女平等,共同负起传宗接代的使命,没有男尊女卑之分,蕴涵着生殖崇拜,造型上是很有特色的图案。

 

蜡染中大量使用鱼的图案,更多是出于心理的期盼与生命繁衍的需求。由于鱼产子多,其腹内多子,因此鱼纹的原始寓意便是象征生殖,对鱼的崇拜就是对鱼的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来历经演变,又出现了其他的吉祥寓意。汉族的“鲤鱼跳龙门”图案象征显达高升,“鱼莲”图案象征“年年有余”。而贵州少数民族对鱼纹的理解却更多地保留了生殖崇拜的原始意识,如“子孙像鱼崽一样多”的比喻,在当地民歌中屡有出现。在一些民族的祭祀活动中,鱼是不可缺少的供品,其寓意均在祈求子孙繁衍、后代兴旺发达。蜡染中出现的鱼纹大都躯体肥硕,有的鱼腹内有小鱼,有的鱼腹内有鱼子似的繁密斑点,有的索性将鱼鳞画作鱼子,这些都传达出原始生殖崇拜的信息。鱼纹在蜡染图形里多见,样式也很多,大致有单鱼纹、三鱼纹、四鱼纹几种,鱼形千姿百态,写实变形兼而有之。

T00043_00_1

3-12  鱼鸟纹(摘自左汉中《民间印染花布图形》)

 

蜡染中出现的许多鸟纹,同样也是出于追求吉祥美好的愿望。鸟,是山居的少数民族姑娘快乐的生活伴侣,鸟纹寄托着她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同时,鸟纹也含有祖先崇拜的意蕴。与蝴蝶传说相连的是古老歌谣中蝴蝶妈妈生出的12个蛋,是由鹤宇鸟孵化的,孵化出的万物中就有苗族的祖先姜央。因此,鸟对于苗族是有恩的。鸟还是某些氏族的图腾。《山海经·神异经》记载:“大荒之中有人,名欢头……人面鸟喙,有冀,食海中鱼,杖冀而行。”在其他古籍中也有类似的记述。“欢头”又作“欢兜”,相传为苗族先民的首领。这些鸟纹有的如实描摹,有的想象变形,如锦鸡、喜鹊、麻雀、燕子、斑鸠、鹦鹉、孔雀、鹭鸶等,能确认其名;有的则只具有鸟形,分不清是什么鸟。它们多由花草环绕,大都张开嘴,或昂首啼啭,或窃窃私语,或比翼而飞,或背靠背像吵架的样子,生动极了,类似人类生活的写照。

 

(九)蝴蝶纹

 

蝴蝶纹在苗族地区特别盛行,蜡染中的蝴蝶有写实的、写意的、抽象的、变形的,等等,千姿百态。轻盈秀美的蝴蝶被赋予各种寓意和传说。蝴蝶纹来源于苗族神话与歌谣中的《妹榜妹留》与《十二个蛋》。故事讲述了苗族起源:枫树化为蝴蝶,蝴蝶妈妈同水泡谈情说爱,生下12个蛋,由鹤宇鸟孵化,生出万物——雷公、水龙、蛇、虎、羊、大象、野猪等,其中一个蛋孵化出人类,即苗族的祖先姜央。这就是苗族始祖姜央为“妹榜妹留”所生的故事,苗语“妹榜妹留”意译为汉语就是“蝴蝶妈妈”。在苗族神话故事里,蝴蝶妈妈是世界万物的始祖,包括神、鬼、人、动植物和雷电的产生都源于蝴蝶妈妈。因此,蝴蝶被认为是生殖和美的化身,受到尊崇,成为蜡染重要的、特别流行的纹样。蜡染中的蝴蝶千姿百态,既有写实的,也有写意的;既有抽象化的,也有变形复合的。可以看到飞舞的、爬动的、正面的、侧面的、仰面的、背面的一系列姿态各异、千变万化的蝴蝶纹样。蝴蝶轻盈秀美的形象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喜爱。这个传说影响深远,不仅形成苗族特有的一种文化意识,即蝴蝶图腾,而且使蜡染艺术表现紧密地与其融合。可见,苗族蜡染中的蝴蝶图案积淀着祖先崇拜的原始意识。

 

蝴蝶纹在蜡染图形中也是独领风骚,以其造型美观备受人们喜爱。有个别变形蝴蝶纹与蝙蝠纹相似,但可从蝴蝶有一对卷曲的前须辨认。

 

还有很多其他纹样在蜡染图形中出现,例如有不少几何变形纹在蜡染图形中常常起到点缀美化之效应,本身也带有吉祥的含义;框角纹多用于被面、头帕、包帕的四周及服饰的领边、袖口,在蜡染图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装饰作用。

来源:《图解湘西苗族民间印染》
日期:2016-01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