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手工技艺 > 印染

湘西苗族传统蜡染工艺分析

作者:柴颂华 【字体:

湘西苗族传统蜡染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其基本步骤是:选择布料→图案分析→上蜡→冷水浸泡→染色→水洗→去蜡→晾干。这些工序比较讲究,每一步都有很多的问题值得考究。

 

蜡染一般采用苗族人自制的工具蜡刀来完成。蜡刀通常由铜片(或苗银残片)打制而成,具有保温的效果,能够使蜡在短时间内不凝固。

 

T00014_00_1

蜡染工具

 

(一)布料选择

 

T00015_00_1

飞鱼

 

湘西苗族劳动人民做蜡染的布料通常是民间用纺车纺织的白色土布。这种布织得比较精细,每根线之间的空隙比较适中,在画蜡的时候,蜡很容易被布吸附,这样不会导致蜡过多地渗透或扩大而影响旁边的图案。近几年来,很多人为了降低成本或其他的原因开始采用机织白布,如平布、棉绸等来制作蜡染,但是这种蜡染一眼就可以识别,它是现代机器印染出来的蜡染。所以辨别传统蜡染与现代蜡染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布料。

 

(二)图案分析

 

湘西苗族传统蜡染图案的题材主要局限于生活中的动植物、巫术中的造型以及吉祥图案,这些传统图案缘起自漫长的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期间又结合了远古图腾、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多重变化因素。图案造型准确,线条优美流畅、简洁明快,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人们对这些图案题材运用现代设计元素进行开发,非常具有时尚感,图2-6是笔者在苗族地区跟民间工艺美术师学习期间创作的作品《飞鱼》,整个造型由三根简洁的线条重复在一起构成了鱼的身体,大胆地利用夸张的手法将鱼的眼睛和鼻子概括成三个螺旋形的造型,将鱼的尾巴用嫁接的方式转化成凤凰的尾巴。这个图案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既保持了传统又不失现代美感!在湘西苗族蜡染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题材,如“龙凤、麒麟、松竹梅兰、花瓶”等等这些吉祥图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赋予了美好的愿望。在苗族图案题材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题材,就是文字符号。苗族蜡染图案很多是几何图形,通常是由几根平行长线并列,其中有的在两根平行长线之间加横线而成若干方格,有的折作“T00015_00_2.jpg”形,有的是大方格套小方格而形成“回”字,还有的呈菱形、网状等,最常见的有“×、#T、四、口、V、◇、Se、δ、O”等形状和小圆点、漩涡纹等。

 

T00016_00_1

蜡染文字符号

 

(三)上蜡

 

上蜡是蜡染工艺中比较重要的环节,蜡液的温度、防染材料的比例等因素直接影响着蜡染的效果,特别是冰凌纹的效果。在这里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上蜡工具及防染材料

 

在湘西苗族蜡染中用于绘制蜡花的工具不是毛笔,而是自制的一种蜡刀。因为用毛笔蘸蜡容易冷却凝固,而蜡刀因为是金属的缘故所以能够保温。这种刀是由苗族民间艺人用苗银残片制作的,由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片组成,一段固定在竹竿上,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便于蓄蜡。蜡刀的规格不完全相同,主要有半圆形和三角形,可根据线条的需要作出选择。

 

在蜡染操作过程中,需将所用的防染材料石蜡、蜂蜡、松香等加热熔化,再用蜡刀涂于棉布的图案上。在画蜡的过程中,防染材料的温度对图案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防染材料温度过低,不能渗透到布里面,并且在染色的过程中,染料会浸入不该浸入的地方,因此蜡染图案将模糊不清,不能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如果防染材料温度过高,会有漏蜡的现象,同时会因为温度过高使图案的边缘有透边现象,使图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防染材料的温度由它的渗透程度来决定,一般情况下,防染材料刚好透过布而没有漏蜡现象,温度控制在60℃~70℃为最佳。

 

2.防染材料的配比对蜡染图案纹理的影响

 

前面说过,蜡染的防染材料一般采用石蜡、蜂蜡和松香等物质,在蜡染的制作过程中应根据作品的风格、韵味来调配蜡液,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出作者的表现意图。那么什么样的防染材料配比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比例搭配方式:

 

1100%石蜡。

 

石蜡的特点是比较容易破碎,如果在图案中有很多地方要表现裂纹(冰凌纹),即可用100%的石蜡来画蜡,这样由于石蜡易碎的特点即可产生很多冰凌纹,达到预期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石蜡易碎,所以要防止石蜡脱落。

 

280%的石蜡和20%的蜂蜡。

 

这是一种常用的比例。由于石蜡黏度小,容易破碎,而蜂蜡黏度比较大,不容易破碎,多用于画细线条和不需要裂纹的地方,但不宜大面积使用,否则会使图案呆板而失去蜡染的特点和韵味,所以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上述蜡液配比制作蜡染图案,纹理适中,基本上可以表达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375%的石蜡、20%的蜂蜡和5%的松香。

 

松香在熔化之后黏度非常大,一般不能单独使用,常与石蜡、蜂蜡采用上述比例使用。利用这样比例的蜡液比较适合线条精细、冰凌纹较少的图案,一般用来表现人物的手、脚等不需要产生冰凌纹或冰凌纹较少的部位。

 

在蜡染制作过程中人们发现由于布面上的蜡液冷却后凝结干硬,其脆裂的细微缝隙染后会形成冰凌纹。对于蜡染中出现的冰凌纹现象,在传统的苗族蜡染中被视作“瑕疵”,视成品为“残次品”,且多认为有不祥之意,其染匠也被视为“没出息”。苗族传统蜡染所用的蜡,其性能首先要求较为柔韧不易裂,蜂蜡所占比例较大,和石蜡之比往往达到11甚至多达21。但在今天的湘西苗族地区,蜡染图案以块面为主,较为简单,冰凌纹在这一类图案中则起到了丰富、完善画面的作用,被视为蜡染之“灵魂”和蜡染神韵之所在。因此,在苗族蜡染中,“冰凌纹”成为辨别是传统蜡染还是现代蜡染的又一主要依据。

 

(四)浸泡

 

这一道工序是现在很多从事蜡染工艺的匠人们忽视的一个环节,在贵州一些地区的传统匠人的制作工艺里面依然还保留着。因为传统苗族蜡染的布料都是劳动人民用棉花手工纺织而成,棉花纤维不容易吸水,如果在上面画蜡之后直接去浸染,很容易出现布面不吸收染料的现象,导致最后出来的图案深浅不一,出现很多“瑕疵”,所以这一道工序非常重要。我们一般要把画好的蜡布完全浸泡在冷水中30分钟左右,让水完全渗透在棉布中。这道工序在湘西的苗族蜡染中依然保留。

 

(五)染色

 

染色是蜡染工艺中极其重要的一步,不同的染料其性能、工艺相差很大,染色效果也不同。现在市场上常见的染料主要为化学染料:有X性活性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又称冰染料)、还原染料。X性活性染料主要为中浅色,且水洗牢度不高;还原染料缺少深浓色,大多价格较贵;冰染料染后颜色深浓,但色谱不全,且大多为禁用染料。因此,筛选符合环保要求的、色谱齐全的、适应蜡染工艺的染料及其染色工艺,是今后蜡染研究的主要方向。在湘西苗族地区采用的主要是还原染料——蓝靛,其工艺也是传统的染色工艺。下面作一对比性介绍。

 

1.植物还原染料原料—蓝靛

 

蓝靛在我国的运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使用蓝草制靛染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后来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对蓝靛的制作方法有详细的记载。蓝靛是一种植物性还原染料,制取时用叶揉碎成靛泥,加入石灰水配制成染液,并使其发酵,把蓝靛还原成靛白。靛白能溶解于碱性溶液中,从而使纤维上色,然后经空气氧化还原,便可得到鲜明的蓝色。具体表述如下:“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秸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骸,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翁,着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靛着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靛成矣。”

 

植物靛蓝还原染料染液配方一般分两步:先配成干缸液,再配成染液。干缸液的配制为:将靛蓝用少许水调成糊状,烧碱用少许水溶解后加入,将其余的水倒入调匀,再将石灰加入调匀,用盖子盖上,放置30分钟。干缸液为黄绿色。配比见表2-1

2-1  干缸液配比

 

T00019_00_1

 

染液的配制:将干缸液倒入水浴中,再将溶解好的烧碱倒入,最后加入一定量的白酒调匀。配比见表2-2

 

2-2  染液配比

 

T00019_00_2

 

植物靛蓝还原染料的染色过程:将上好蜡的布在染液中浸泡30分钟后拿出来,悬挂空中30分钟,黄绿色的布逐渐被氧化成蓝色。如需要深色,可重复上述过程56次。也可以通过加重染液的比重来达到色彩加深的效果。

 

2.化学还原染料染色方法及工艺

 

化学还原染料主要用于染合成纤维素纤维织品,耐光、水牢度很高,并且耐氯漂和其他氧化漂白。化学还原染料不溶于水,染色时要在碱性的强还原液中还原溶解成为隐色体钠盐才能上染纤维,经氧化后,回复成不溶性的染料色淀而固着在纤维上。化学还原染料是染料中各项性能都比较优良的染料。配比见表2-3

 

2-3  化学还原染料染色配方

 

T00019_00_3

 

还原染料染色具体步骤如下:

 

1)按染色深浅及织物与染料比重所需(一般可按织物比重表参照),将一定量的还原染料用510倍量的热水调匀,加入一定量的烧碱和保险粉,在60℃左右的温度条件下还原约15分钟,再加水至所需浴比。染料的还原过程就是还原染料隐色体的生产过程,一般都是在碱性介质中进行的,因此要掌握好烧碱、保险粉的使用量和还原温度,才能使染料正常还原,否则会使染料产生过度还原或水解以及分子重排等不良反应,致使染液破坏,色泽萎缩,染色牢度降低。

 

2)待染液温度降至20℃~30℃室温条件下便可开始染色。染色时织物需要不定时搅动,使其染色均匀。还原染料经保险粉、烧碱还原溶解成隐色体钠盐后,即对纤维素纤维产生直接性上染,先吸附于纤维表面,然后向纤维内部扩散而完成对纤维的上染。

 

3)染色一刻钟后,取出织物晾挂,使染料隐色体氧化还原约一刻钟时间。这一过程反复操作多次,使织物染色逐渐加深。上染纤维的隐色体需经过空气或氧化剂氧化,转变为原来的不溶性还原染料并回复原来的色泽。除空气氧化外,也可使用过氧化氢(双氧水)、过硼酸钠氧化等。

 

4)染色完成后需皂煮处理。皂煮能将吸附在纤维表面的已经氧化的浮色去掉,使染色织物具有鲜艳的色泽和较好的摩擦牢度。同时,在皂煮过程中,染料分子会在纤维表面发生聚集,进而形成微晶体,可进一步改善染色织物的各项牢度。

来源:《图解湘西苗族民间印染》
日期:2016-01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