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印染植物染料
植物染料蓝靛是中国蓝印花布所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植物还原染色材料,是可以用于制作靛蓝染色的树种植物的统称,包括蓼蓝、菘蓝、苋蓝、木蓝、马蓝、吴蓝,等等。蓼蓝是自然界中含靛蓝较多的一种植物,二三月间下种培苗,民间有“榆荚落时可种蓝”的说法。六七月间蓼蓝成熟,叶子变青,即可采集。采后随发新叶,隔三个月(九十月间)又可收割。除蓼科的蓼蓝之外,还有十字花科的菘蓝、豆科的木蓝、爵床科的马蓝也是民间用于制作蓝色染料的植物。
蓝靛
民间印染用靛蓝,有野生靛蓝和人工培育植物靛蓝两种。近代,苗族学者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对靛蓝的种植与加工作了详细的记叙:“家靛乃本地自产之染料,培植易亦。宜黑沙土壤,喜雨水调和。经在头年腊月将土挖约一二尺深,春二三月,天晴时,再挖松田土,整成行列,深六寸,以靛秧子三至五根一束栽之。俟长出土时,追加以枯灰及粪料,再薅其杂草二三次,靛自丛发。至秋白露节前三四天成熟期到,可先摘去靛株老叶,迨至霜降前四五日,用刀收割,挑往池中浸泡。每百斤靛叶撒入石灰40斤,注意气温变化,每24小时翻一次,靛叶呈深绿色液时,则捞出靛渣,以木耙翻搅均匀。再稍等一定之时间,池水渐清,靛精凝结,慢慢沉下池底部。此时,即可将上面之清水部分,从池的暗沟管道放流出去。留下靛精,再用瓢舀出,盛入箩筐内,挑回家中,以缸贮藏之。若经染布,则将靛精取放染缸中,烧火加温煮之。至合宜时,再将布置入缸内染煮。注意适时翻动,使之浸透均匀,色即染成矣。凡染青、蓝各色均可,色泽鲜艳,与快靛染效相同。”
蓝靛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豆科植物木蓝,爵床科植物马蓝或蓼科植物蓼蓝等叶所制成的染料,亦即制造青黛时之沉淀物。蓝靛也是一种草本植物,植物形态详见“板蓝根”“木蓝”“蓝实”各条。
有关靛蓝制作技术的发现,我国古代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早在秦汉之前,人们尚不知道靛蓝染料的还原染色原理。只是在菘蓝收获的季节,将蓝草割下后切碎浸泡出色液之后,尽快将此染液用于染色,以利用游离出的色素在布面上缩合生成不溶于水的靛蓝染料,形成蓝色。这个过程一般很短,时间稍长后,染液中的吲哚酚一旦全部缩合,就会变成蓝色的沉淀而不再有利用价值。因此,在蓝草收获季节,染匠们是十分繁忙的,要争分夺秒地加紧染色,否则染液就要报废。有一次,染坊的两位染匠忙碌了一天,还是没有把要染的布染完,而池子里的染液却眼看着要全部变成蓝色的泥浆。二人又气又累,吃饭时多喝了几杯,结果喝得酩酊大醉,其中一人竟然趴在染池边上呕吐起来。之后,二人就在池边呼呼大睡。第二天醒来一看,奇迹出现了,染池上面竟然浮着许多泡沫,用染棒一搅,昨天沉淀的蓝泥不见了!连忙用一块白布放进去浸泡,然后拿出来一看,不是原来的蓝色,而是黄褐色。正在失望之际,那黄褐色的布却慢慢地变成了蓝色!这可是没料到的好事。有了这种办法,再也不用当心蓝草染液沉淀了,而且还可以利用它生成沉淀的原理长期保存这种染料。后来的染匠师傅们根据这个原理,在这种蓝色沉淀中加入酒糟(其中含有多种还原作用的酶),使不溶于水的靛蓝泥还原成为可溶性的靛白隐色酸,染在布上之后,经空气氧化再变回不溶性的染料。从此,氧化还原染料技术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这种染料是植物蓝草生成的沉淀,因此它又被称为“蓝淀”,后来专门造了一个字供它使用——靛,意为青色(蓝)的沉淀。
采集蓝草制作蓝靛在中国古籍中早有记载,据古书《夏小正》记载,我国在夏代已种植蓼蓝,并已知道它的生长习性,“五月,畦灌蓼蓝”。就是说到农历五月,蓼蓝就要开始栽种了。《诗经·小雅·采蓝》中记载:“终朝采蓝,不盈一詹”;《说文》中记载:“蓝,染青草也”;《荀子劝学》中记载:“青,取于蓝而胜于蓝”。这些古籍中所说的“蓝”,就是蓼蓝。由此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植物染料来进行织物染色的国家。东汉时期,马蓝曾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一带就有专业性的产蓝区。文学家赵岐路过此地,看见山冈上到处种着马蓝,有感而发,写下一篇《蓝赋》,作序说:“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种蓝染绀为业。”
苗族妇女制作蓝靛过程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著作《齐民要术》中有详细记载,先是“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然后用木、石压住,使蓝草全部浸在水里,浸的时间是“热时一宿,冷时二宿”。将浸液过滤,按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加石灰水用木棍急速搅动,等沉淀以后“澄清泻去水”,“候如强粥”,则“蓝靛成矣”。用于染色时,只需在靛泥中加入石灰水,配成染液并使其发酵,把靛蓝还原成靛白。靛白能溶解于碱性溶液中,从而使织物上色,经空气氧化,织物便可取得鲜明的蓝色,这种制作靛蓝及染色工艺技术,已与现代合成靛蓝的染色机理几乎完全一致。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对蓝草的种植、造靛和染色工艺,进一步作了全面性的阐述和总结。他在所著《天工开物》中说:“凡五种皆可为靛,茶蓝即菘蓝,插根活,翏蓝、马蓝、吴蓝等皆撒子生,近又出翏蓝小叶者,俗名苋蓝,种更佳。”在靛蓝染色方面,书中指出:“凡蓝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不可记数,其最佳为标缸。”
据《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再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出如皋者尤擅名。”小暑前后、白露前后可两期采集蓼叶,取净叶28斤,石灰12斤拌成一料,四料便可做成一担蓝靛,形如淤土,故称“土靛”。在州志中记载民间制靛的简单过程,足以说明蓝草的种植和蓝印花布的生产在当时物产中的重要地位。
靛蓝色泽浓艳,亮丽而不妩媚,凝重而不失自信,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出土的历代织物和民间手工艺品都可以看到靛蓝朴素优雅的风采。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用蓝草染成的天然植物纤维织物及制成品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成为时尚流行的一个重要部分。
民族服饰视觉情感语义的准确表达,必须依靠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表达方式,湘西少数民族服饰的表现材料多种多样,异彩纷呈,它的运用、发展和终结,均与各民族的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心理密切相关。湘西少数民族印染材料从开始的原始天然材料,到现代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材料的更新替代,始终以审美信息传达为中心并为之服务,印染图案的式样、色彩、纹理、结构等元素都产生变更,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艺术语言,这些不同的艺术语言构成了不同民族的造物文化。
在苗族聚居地区,传统染色还有红色及黄色。红色染料的制作是利用杨梅汁进行热染,即将杨梅放入开水中煮,使其汁液煮出,再将果肉分离、过滤,形成红色染料。黄色是用山上的栀子花将其捣碎,使其黄色的汁从花中脱离出来,形成黄色染料。
蓝靛
沉淀物进行反复提炼,将植物的溶解物与石灰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一定浓度的固化物——蓝靛,也称原液。
苗族蜡染服装
日期: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