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民族服饰

当代湘西苗族衣冠款式之围涎

作者:龙湘平 【字体:

围涎,小儿涎衣,亦作围嘴,又称“口水兜”,以数层布帛缝纳而成,状如披领,上用绳带或纽扣系于颈间,以受口涎。清郝懿行《证俗文》卷二载:“案涎衣今俗谓之围嘴,亦曰漦水兜,其状如绣领,裁帛六七片合缝,施于颈上,其端缀纽,小儿流涎,转湿移干。”围涎是系在儿童颈脖处接口水或食物、保护衣服不受污染的一种布制品。

 

布贴绣儿童口水围涎是湘西一带颇具民族风格的实用绣品。其制作方法是:先用彩色布剪出造型,贴于围兜底面,然后用针绞边并绣出单线花纹,再在其上刺缀各式图案,于深底色上起艳色的花纹,色彩鲜明而富有立体感,大多采用剪绣贴法。围涎内口呈圆形,外形多分成若干格,每格外面或做圆弧形,或做如意形,或做菱花形,也联合各部位构成一只虎形,再在上面绣上老虎的形象,以寄托希望小孩像小老虎一样有生气的愿望。围涎上刺绣的图案常见的有花鸟鱼虫、龙凤虎等自然界的动植物纹样和棋琴书画等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用品,也有抽象的几何图纹和汉文字纹,如“太极纹”、“八宝图”、“六耳格”、“长命富贵”等吉祥如意纹。

来源:《湘西民族工艺文化》
日期:2007-04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