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湘西苗族衣冠款式之首服
首服又称冠帽、头巾,湘西人习惯称之为头帕。湘西苗族成年男女均戴头帕,头帕分丝帕、布帕两种,一般多青黑色。男子头帕稍短,长一丈有余,妇女头帕颇长,一般为三丈,最长可达五至七丈的。头帕从造型和色彩上分类,有高帕、低帕、平顶帕、红圈帕、花桶帕、青桶帕、黑台层帕、白人字帕、杆栏人字帕、螺蛳帕、蝴蝶帕等。湘西苗族对头帕的包扎方法与造型很是讲究,一般分为三种形式:①盘式,以布盘绕头上,为最普通的形式。②圆式,包头环绕成圆形。③披式,以布盘绕后余布一尺左右披在头上。([10]凌纯生、芮逸夫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男子头帕包法简单,多包青帕、白帕,因无花纹,故称素帕,一般包成人字形,大如斗笠,放顶露外,吊其耳边,以示其年龄大小,老年人却不在耳边吊帕头。也有包花帕者,如凤凰腊尔山台地一带苗族男子包家织布长花帕,为蓝底或黑底起白色线纹或格子纹。
苗族妇女扎头帕,讲究较多,各地包法不同,从帕子的材料和外形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类型:
1.螺蛳帕。花垣吉卫、麻栗场、吉首矮寨、乾州、大兴以及古丈一带苗族妇女包的是低帕,喜用青黑色帕,要求发不外露,平正不偏斜。包帕时,将帕子折成五六厘米宽,在头部环绕,前面齐额平整,后面环绕时不对齐,第二圈比第一圈略高,然后层层环绕,从侧面看呈螺蛳形,故而叫“螺蛳帕”。
2.花桶帕。凤凰腊尔山、三江一带苗族妇女则喜欢包扎高帕、花帕,包头时缠绕极多,一般为10数圈,多者20余圈,在头上呈桶状层层环绕,以高为美,因高而奇,形似水桶,因而叫花桶帕。花桶帕中间是空心的,是苗族妇女随身携带的“小仓库”,她们经常在里面装一些梳子、镜子之类梳妆用品和野果、干粮之类的小食品,有背袋之功能。
3.十字挑花绣帕。吉首丹青、古丈坪坝、泸溪梁家潭一带苗族妇女,包十字挑花绣帕,帕用家织白棉布,上面用十字挑花绣青色花纹,包帕时,露出花纹图案。
4.梅花帕。凤凰禾库、米良一带苗族包扎染蓝色底白色花头帕,俗称梅花帕。
凤凰县山江镇一带的苗寨妇女,包扎头帕盛行而有讲究,早晨梳洗,第一件事便是包扎头帕。从开始到结束,少则30分钟,多则一个小时,如果不包头帕,便会受到族人的鄙视而视为异类。头帕包扎得好坏,也是成为衡量女人聪慧贤能的标准,民间有谚语:“姑娘样子好,花花头帕少不了”、“选郎没有巧,头帕要包好”。包扎头帕不仅是苗族姑娘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生活美的一种执著追求。
日期: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