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民族建筑

土家族的古代建筑

作者:彭继宽 【字体:

土家族的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唐宋以前建筑工艺就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明初,在湘西永顺和鄂西唐崖等土司地,都先后出现了规模宏大、工艺精美的建筑群。永顺老司城曾达到四门八街,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的空前规模。其土司衙署称为“金銮殿”,署侧留有青砖拱洞,称为凉洞、热洞,为土司憩息之所。现存有明嘉靖时重建的祖师殿,明万历时建的石牌坊。唐崖土司城始建于元代,鼎盛时期曾占地一千五百多亩,形成规模宏大的帅府,拥有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建有官署、官言堂、大小衙门、存钱库、牢房、月台、书院,御花园等等。目前虽毁坏严重,但从依稀可见的轮廓看,当时的建筑T艺水平是很高的。土司时期,房屋建筑等级森严,土司衙署“绮柱雕梁,砖瓦鳞次”,百姓则“叉木架屋,编竹为墙”,普遍保持着“依山茅舍,编制泥墙”的状况。近几百年,随着汉文化的深入,领主经济的解体,地主经济的确立,建筑规模和工艺又有了新的发展,有些土司头人还建造了花园、钓台、祭坛、祠庙和书院等,建筑工艺和汉族的差别越来越小。

 

土家族为多神信仰,崇拜土王和信奉祖先,为此建有土王庙、土王祠和摆手堂,这些庙、祠、堂是土家建筑传统工艺的集中体现。又因土家族在刺绣、编织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反映在建筑的雕饰装修艺术上也有着突出的表现。

 

土家族建筑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土家族多居低山平坎而聚族结寨,且多以姓氏为寨名。有些山寨没有寨门,寨中心辟广场,为全族议事之地;有的在广场附近还设有碾坪,为习武场所。寨中多建筑摆手堂,为公共娱乐、祭祀中心。住房依山傍水,石板铺路,房前设有院坝作晒场。

 

住房有平房、四合院等多种类型。一般采用三五开间一字形木构悬山瓦屋为主,两侧突出歇山或重檐厢楼,亦称吊脚楼或转角楼,形成凹形平面,耸立山坡成为其显著标志和特色。内部房间的使用很有规律,中间堂屋作为祭祀、婚丧喜庆活动的场所,也有的作为编织用房。左右正房以中柱为界分前后两室,左前室有火塘,左后室为长者卧室;右边正屋为晚辈住室。正屋端头做灶房、畜圈、厕所等。两端厢房作仓库,上作书斋、客房、闺房、绣楼,各房用板壁分隔。除堂屋外,其余多铺楼板,设置阁楼,用作储藏室兼作卧室。室内陈设桌椅、床柜等家具。

 

房屋构架以穿斗为主,用料较多,满爪满枋,挑枋呈弧形上挑,刚劲有力,用以雕饰构件,分外突出。构架中尚留有“抬檐耸脊”、“升山跨斗”与“四面八瓜”等早期传统技法,表现出木构的稳定、轻盈的造型。坡地建房多无台基,或台基很低,只将地面稍做平整,使立木柱,柱下以墩为基,柱脚全部用穿枋连接,形成整体框架,十分坚固。

 

城镇住宅多为封火外墙的印子屋,以天井过亭组合,有三进两亭以至五进四亭的。起伏的封火墙,高耸的过亭,精致的装修,显示其突出地位。沿街民居多与铺面结合,柜台外露,饰以雕花栏杆等。沿河则多成悬挑的吊脚楼形式,构成山城的优美景观。(田禾)

来源:《土家族传统文化小百科》
日期:2007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