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民族建筑

湘西寺庙建筑:普光禅寺

作者:杨大鹏 【字体:

普光禅寺位于大庸城东普光路,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据《续修永定县志》载:“普光禅寺所处位置,原名白羊山,山上古木参天,一日,驻永定邑都司雍简见白羊一群,逐之,一羊化白石,余入土中,掘之获金数万,悉以修庙,闻于朝,赐名‘普光’。”

寺庙在乾隆和光绪年间曾翻修重建,清雍正十一年(1733)协镇史曾监督全面重修,及民国年间又不断修葺而完善。现存建筑有大佛殿、二佛殿、观音殿、高贞观和两座山门,建筑面积8618平方米。大佛殿与二佛殿间以过亭相连,形成“工”字形,正殿为明代建筑作法,梁枋、驼峰又具元代建筑的特点,大山门于乾隆五十年(1785)重建。据传“普光禅寺”横匾,为乾隆皇帝弘历手书。民国三十五年(1946)重修,作庑殿式,面宽15.6米,进深7.8米,中门作重檐歇山顶,盖青瓦,门上悬有浮雕贴金“普光禅寺”横匾。左右两门皆为单檐,墙上饰彩绘浮雕。山门内屋架为木构架,前檐下有斗拱。

 

二山门为过殿,面宽12.8米,进深5.65米,四面敞开,上作单檐歇山顶,布青瓦,系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

 

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计26.5米,进深三间计12米,面积为318平方米。金柱直径45厘米,檐柱直径37厘米,檐高4.6米,脊高8.5米。上作单檐歇山顶,屋脊饰龙凤,两端兽尾,中置二龙戏珠宝顶。殿内四根木金柱,柱上雕刻蟠龙,檐下设平身科斗拱,明间四攒,次间四攒,梢间三攒,昂下隐出华头。后尾隐颈上昂,下施靴楔。平枋自此缩窄增厚,额枋出头作曲线斜切,其断面近21。柱顶前后抹成斜面,柱头科斗增大。金柱间施工架梁,童柱下置角背、而脊瓜柱作八边形。梢间安采步金,外侧以单架构成山花,凡此种种,皆具明代早期建筑特征,殿角椽用板椽,选料粗大,构造密实,柱础皆为低平的古镜石墩。殿内天花板上饰彩绘藻井,绘飞禽走兽,殿前设木雕花格直门,棂格花心形式多样。裙板木刻图案各异,均为佛教故事,上施彩绘。殿后有水火二池,各长4.3米,宽1.8米;左为水池,右为火池,位置与易经八卦坎、离相符,水池积水常年不盈不涸,火池常年滴水不蓄。两池后面紧连罗汉殿,面宽五间计15.8米,进深三间计10米,上作重檐勾连塔顶。木质金柱粗大,形式不一,柱础低平,高仅8厘米,上圆下方,圆直径52厘米,作二层楼阁,上开八边形天窗,前檐下设一斗三升斗拱十四攒,沟滴均为陶瓷制品,呈锯齿形,瓦当为扇形。

 

罗汉殿内檐柱、金柱、枋梁均有不同程序的弯曲,据传建造时只限于白羊山取材,到了罗汉殿时,正材几乎采用尽,剩下弯曲材料,工匠们只好在结构上设法弥补,顺屈就弯、异曲神工,显示出古代建筑师们别具匠心和高超的技术。曾有人赋诗称赞此事:“就地取材传美话,能工巧匠献奇葩,圆音楼下罗汉殿,柱曲梁弯屋不斜。”

 

玉皇阁为后嘉庆十六年(1811)重建,系三层三檐歇山顶,面宽17米,进深12.9米,高13.6米,檐角起翘甚高,屋顶上覆琉璃,脊上塑有龙狮雕塑,下系铜铃,玉皇阁的高贞观面宽21.4米,进深11.4米,上作单檐歇山顶月梁。

 

在正殿后面,观音殿前有一井名“龙眼井”,由此向东200米处(不在寺内)还有另一“龙眼”,两井相通,此井打水,彼井水摇,堪为奇观。

 

井后观音殿建筑面积为280.8平方米,檐柱上端翌角飞檐为歇山顶。

 

普光寺始建之后,迭经重修,保留有明清建筑风格,尤以大雄宝殿,保留有较多的明代北方官式作法。1950年后钟鼓楼及寺内藏经、佛像匾额、书画金石等遭毁坏,而多年来作为粮食仓库的寺庙建筑却得以保存,但已破烂残损,1982年经省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目前寺庙已修整一新,为湖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禅寺群体建筑之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建筑志》
日期:1996-03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