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民族建筑

黔阳芙蓉楼

作者:周明阜 【字体:

芙蓉楼,位于沅、㵲二水汇流之处原黔阳县治黔城西门,此楼是为纪念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而建。它背廓临江,依林踞阜,素有“楚南上游第一胜迹”之称,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处,王昌龄宴宾送客之地。

 

王昌龄,字少伯,生于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卒于757年,陕西长安(西安)人。在唐代诗坛上曾有“诗家夫子”和“七绝圣手”之称。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又中博学宏词科,迁汜水尉,可谓仕途较顺。但由于其政治见解和处世性格所致,二十七年(739年)获罪被贬岭南,二十八年(740年)被谪为江宁丞。天宝七年(748年),诗人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被谪到偏远的龙标县(黔阳县)任县尉。虽遭贬,但诗人善于愁闷中自遣,以玩世不恭的态度,蔑视当朝对他的迫害。在这一期间,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充分表达了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王昌龄被谪贬,他的朋友李白,曾写下了深切怀念的诗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王昌龄为避战乱,回归乡里,道出亳州(今安徽毫县)时,被刺史闾邱晓所杀。一代诗人竟遭到如此悲惨结局。诗人死后,他在龙标的遗迹因年久失修,毁于兵火。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知县叶梦麟有感而动,遂根据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意于东城外建芙蓉亭。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知县曾钰择西城外香炉岩修建芙蓉楼。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县龙光甸增其旧制,并刻王少伯宦楚诗刊于楼壁,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历经风雨兵灾,楼屡有兴废。1984年,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拨款,对其进行了维修。芙蓉楼为古代园林式建筑,占地面积约425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芙蓉楼、玉壶亭、半月亭、三角亭、耸翠楼、碑廊等。芙蓉楼为木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重檐歇山顶,通柱、抬梁式构架。楼下藏有一尊千年樟树根雕琢而成的大型树根雕,根上雕有30多个民间传说与历史典故,100多个传说人物和150多个禽兽精怪,堪称根艺珍品。玉壶亭中藏有石碑一通,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状元、江西布政使龙启瑞将“一片冰心在玉壶”7字合篆成“壶”状镌于其上。碑廊存唐至清代书画家颜真卿、黄庭坚、米芾、岳飞等书法碑刻70余通。如麻姑山仙坛碑、西山书院碑、岳飞“黑庄”碑、前赤壁赋碑、陶渊明词碑等。园内绿树成荫,风景如画,古韵幽然,198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凝固的文明》
日期:2006-09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