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民族建筑

老司城的内部建筑之摆手堂

作者:游俊 【字体:

摆手堂是土家族用于祭祀祖先和跳摆手舞的“廊场”。在土家语中成为“舍把措”,是土家人进行舍把活动的地方,当年的土家人聚集到老司城朝拜土司、从事摆手活动的盛况,可以通过一首竹枝词见证其繁华:“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迭,一片缠绵摆手歌。”摆手歌活动时的参与者多达数万人,是土家族民族的史诗,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

 

摆手舞是土家族代表性的民族舞,土家语称其为“舍巴日”,流行于永顺土司和保靖土司的辖地。关于摆手舞的文献记载散见于清代地方志与碑文中,“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初五六夜,鸣锣击鼓,男女聚集,摇摆发喊,名曰摆手”。(《永顺县志》,卷四,《风土志》,乾隆五十八年手抄本。)

 

清代土家族举人唐仁汇有竹枝词描述当年土民“摆手”的情景:“千秋铜柱壮边陲,旧姓相沿十八司。相约新年同摆手,春风先到土王祠。”摆手舞作为土家族的一项传统民族活动项目,一直保留下来,即使改土归流后200多年,这项活动依然延续。“土司祠,阖县皆有,以祀历代土司,俗曰土王庙。每逢正旦后元宵前,鸣锣击鼓,舞蹈长歌,名曰摆手。”(民国《永顺县志》,卷八,《建置志》。)

 

清咸丰年间陈秉钧在永顺任知县时,在《题土王词》一诗中描述了“五代兵残铜柱冷,百蛮风古洞民多,而今野庙年年赛,里巷犹传摆手歌”的情景。这说明摆手歌舞作为“古风”在土家族聚居地区仍继续流传。

来源:《土家文化的圣殿:永顺老司城历史文化研究》
日期:2014-04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