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民族建筑

白族民间建筑:墓碑

作者:李林;谷利民 【字体:

湖南白族民间建筑。白族人爱用厚重土棺葬,认为亡人对生存的子孙具有强烈影响,故葬后即立墓碑。富有资财或有职衔的老人,生前还自选墓地修“佳城”,名为“寿藏”。现在白族乡村中的坟山,墓碑巍然,非常美观,有的年代久远,且融文章、书法、雕刻艺术为一体,三者皆臻精美,可算为精湛的文物。墓碑全用石料斫磨而成,有三种样式:

 

第一种是“标名碑”,俗称“令牌碑”,用一块约高150厘米、宽60厘米的长方形石板加底座竖立坟前,石板正面当中书刻墓中亡人的姓名,左边书刻立碑人某某,右边书刻立碑的时间,这是最简单的墓碑。

 

第二种是“单、双五项碑”。碑的正面书刻同标名碑一样的格式。其结构部件有顶、颈、照檐各一件,左右掌条各一件,上刻墓联。立体形象,如同供灵小屋,不过单五项碑却无颈件,碑顶与照檐相连。

 

第三种是“三厢挎耳碑”。立体形象,俨然如一座小牌坊。有三门、四柱、四颈、三额、三照檐,中间正面书刻墓主名讳,字数限六字、七字、十一字最恰当,诀窍是按照“生、老、病、死、苦”的顺序循环,最后一个字落在“生”字上最佳,过多过少即犯禁忌。左面书刻正孝子孙的名字,还要论嫡系排列,右面书刻孝婿孝女及外甥名字。碑文书刻于左右耳门中,碑联书刻于四柱正面。特别是碑文内容有一定的款式,包括墓主姓名、籍贯、家世、经历及事迹、职衔及著作、嫡庶所育、逝世年月、葬时葬地等,碑文一般墓主不自撰,多是文人名家的手笔,用散文体记述,用韵语归结颂赞,习惯上称前部散文为“志”“序”,后面的韵语部分称为“铭”。也有只用“序”不用“铭”的碑文,多是当代人的习惯。

 

白族人重视伦理规范,对直系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因此在书刻墓主名字之前加一避“讳”字,如已死祖父称为“祖考×公讳××府君之墓”。如已故父亲则称为“先考×公讳××府君之墓”。旧时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女人的名字不能上碑,女的姓氏之前冠以丈夫的姓氏,如已死的母亲则称为“先妣谷母王老孺人之墓位”。其中“谷”为丈夫之姓,“孺人”为尊称。儿子为亡父母立,有孙男孙女的也可以刻上孝名,甚至未出生的也可以刻名字,以后对号入座。

 

墓碑这种形式在没有禁止土葬的今天,仍然为白族人所用。但如果不懂得一些有关的知识,不仅会闹出笑话,往往还会因立碑而滋生人事纠纷。(谷厉生)

来源:《湖南白族传统文化小百科》
日期:2017-10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