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民族建筑

湘西侗族村寨的重要文化场所——戏楼

作者:罗明金 【字体:

侗寨戏台又称戏楼,是侗族人演唱侗戏的场所。多建于村寨较平的地上,戏台前建公坪,用青石板铺地,方便寨民看戏。

 

戏台用优质杉木建成,是一种干栏式木结构的建筑,台面离地1.7米左右,宽12米左右,进深有7米左右,台侧有楼梯,台面后有木板墙,两面各有一个拱门。台前额枋上有木雕彩绘。楼面旧时多盖杉树皮,现在多为盖小青瓦。

 

湘西地区多数侗族村寨均建有戏台,大的村寨建有多座。戏楼造型与侗族民房类似,是一种吊脚楼式的木结构建筑,用杉木木集接穿斗拱而成,楼台离地近两米,前趟后封,后台干壁留有两个边门,供演员出入台用,台面长十三四米,深七八米,台前额枋椮板饰有龙凤呈祥、人物、花鸟虫鱼等五颜六色之木雕彩绘,前台柱写有对联、诗词,瓦脊中央翘角上塑有二龙抡宝、仙鹤灵立等彩塑。戏台融建筑、彩绘、雕塑、诗词于一楼,显得玲珑、别致、秀美。

 

逢年过节时,村寨和社区里的男女老幼,往往身着节日盛装云集在戏楼前的耶坪上吹笙、哆耶、唱歌、演戏、迎宾送客,喜气洋洋。

 

湘西侗族一般演唱傩戏,“傩”是古代一种驱鬼逐疫、求福祈吉的迷信祭仪。傩舞乃举行这种祭仪时跳的舞蹈,原于原始巫舞。舞者头戴假面具,手执干戚等兵器,表现驱鬼琢捉鬼的内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取了其他地方艺术及宗教等门类的成分,逐渐向“娱人”方面演变,加强了娱乐成分,内容也大为丰富,出现了表现劳动和民间传统故事的节目,不少地方发展成为“傩戏”。

 

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流行一种“咚咚推”傩戏,是受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而得名,它曾引起国内外行家的关注,先后有日、韩等国专家对其进行多次考察,均予以高度评价。演员表演时,双脚一直是含着“锣鼓点”,踩着三角形的步伐不停地跳动。这种舞步是根据牛的身体外形结构而来,牛的头和两只前脚呈三角形,牛的尾和两只后脚是呈三角形,这种舞姿充分表现了侗族的农耕文化的内涵。“咚咚推”的音乐多由当地的山歌和民歌与古老的傩音乐结合发展而来,具有独特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来源:《湘西苗侗族乡土建筑与装饰艺术研究》
日期:2012-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